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旅游流空间首位度和旅游经济首位度两项指标对比,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流的不均衡特征与首位优势,在Maxwell-Boltzma曲线基础上构建了武汉城市圈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断裂点距离修正了Crampon旅游流引力模型。运用波斯顿矩阵将武汉城市圈旅游流市场定位为明星市场、瘦狗市场和金牛市场,针对旅游流市场特征,并在波斯顿矩阵分析基础上,合理规划武汉城市圈旅游流等级扩散结构。  相似文献   

2.
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进行优秀旅游城市空间演化研究,有助于认识与把握区域优秀旅游城市空间演化规律,促进区域旅游发展。选取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为时间研究截面,采用标准差与离差系数、旅游经济联系和Zipf维数,分别从空间经济差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等级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发展不均衡性增强;(2)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周边逐渐衰减的规律,武汉市在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3)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等级结构总体上呈优化趋势,但中间层次的优秀旅游城市还很欠缺。最后,就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铁是旅游出行的重要载体,具有时空压缩效应,研究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有利于调整四川省高速铁路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促进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本文选取了宁蓉线、兰渝高铁、西成高铁三条高铁开通前后相关数据,以成都、合肥、武汉、重庆、南京、兰州、西安这七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平台,运用可达性模型和修正重力模型,定量分析节点城市之间在高铁开通前后可达性、小时经济圈及旅游经济联系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提高,产生了时空压缩效应,高铁开通后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得到明显扩大;2)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明显增强,以核心城市为辐射带动了周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3)高铁沿线相邻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普遍比非相邻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高。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高铁开通前(2013年)和开通后(2018年)为时间断面,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为研究对象,基于GAM模型,对高铁开通前后的各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明显提高;南宁、钦州的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显著提升;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呈现以南宁为中心的分布特征,核心城市指向性明确,形成良好的城市群旅游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5.
空间网络化发展是丝绸之路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特征之一,本文以2009年、2014年及2019年为时间截面,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对丝绸之路城市群27个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丝绸之路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大幅度提升,但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2)城市群旅游网络结构趋于成熟,网络节点的中心性存在差异;(3)网络中核心区由东向西不断扩大;(4)城市群中存在极为相似的子群,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基于此,结合各城市的资源现状与交通等情况,从点、线、面三个角度构建了“三级三轴四片区”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丝绸之路城市群旅游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旅游外汇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统计学和ESDA方法,分析2003—2014年湖北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入境旅游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演变特征方面。绝对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N”形变化,处于高位运行;依泰尔系数分解特性可知,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贡献者;Global Moran’s I值表明,湖北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在空间上相邻。(2)空间演变特征方面。湖北省各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等级层次增加,等级数量结构趋向于“瘦高形”,但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占绝大多数;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为省会城市或拥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地区,它们对全省入境旅游起决定作用;Local Moran’s I值表明,湖北省入境旅游经济呈现“双核”空间结构。(3)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产业政策、重要事件是湖北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Gini系数、nich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1997-2012年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市域差异的收敛和分散及入境、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揭示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的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差异有缩小趋势,同时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性是造成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梯度差异较大;(3)长江三角洲的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一体化是指多个行政区经济在体制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共同体。城市圈基于各城市间较为紧密的地理与经济联系,更具有一体化的比较优势。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湖北经济和中部发展的最具潜力的核心区域。因此,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经济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结合城市圈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针对一体化面临的障碍,探索一体化的出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运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农业旅游能值分析理论框架。对生态农业旅游能值进行了界定,论证了能值分析理论运用于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涉及的投入能值和产出能值。投入能值包括:(1)大自然投入能值;(2)生态农业相关投入能值;(3)旅游相关投入能值。主要产出能值有:(1)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生态农业相关养殖业产出能值;(2)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生态农业相关种植业产出能值;(3)旅游交通产出能值;(4)旅游住宿产出能值;(5)景区景点产出能值;(6)旅游餐饮产出能值;(7)旅游购物产出能值;(8)旅游娱乐产出能值。最后,通过系统能值分析得出一系列能值指标:(1)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GT I$指标;(2)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结构指标;(3)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功能指标;(4)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生态效率指标;(5)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总体评价指标。把系统的各种生态流(能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人口流或生物物种流等)在能值尺度上统一起来,定量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自然环境生产的价值及其与人类经济的关系,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交通与旅游资源相匹配是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的重要基础。以旅游中心地理论和旅游点—轴空间结构理论为基础,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法和交通通达指数法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及旅游景区通达性进行测算,认为旅游资源分布趋于聚集性状态,旅游交通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格局,旅游外部交通较为发达,区域交通发展滞后,旅游景区通达性较差。提出环京津地区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四种类型:太行山区旅游链模式;张家口-承德基地型旅游模式;承德—秦皇岛—唐山区域游览型旅游模式;白洋淀、衡水湖和吴桥杂技大世界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建设环京津旅游交通大环线和三级旅游中心地,为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对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的认识与把握,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及市场营销.从入境旅游目的地和市场的角度出发,运用首位度模型、位序一规模模型对湖北省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入境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市场在等级规模上发展不合理,入境旅游目的地首位分布结构突出,入境旅游市场首位分布尚不明显l(2)入境旅游目的地等级规模分布较为分散,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处于核心极化阶段,首位入境旅游目的地——武汉的垄断性强,中间层次的入境旅游目的地较为欠缺I(3)入境旅游市场等级规模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规模体系发育不完善.最后,就湖北省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地分析区域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分布的演变特征对于准确预测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和合理确定规模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指数和Zip法则等理论和方法,对1996-2011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分布的现状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扩张速度较快,规模发展地区差异明显。但从总体而言,随着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宁波、嘉兴、金华等)和次级旅游经济圈(浙中旅游经济圈、浙西南旅游经济圈)的发展和崛起,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规模结构逐渐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一体化具有悠久历史和资源整合条件,三地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河北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并不均匀,优势和劣势都比较突出.发展河北省旅游需要做好京津的文章,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要做到结构平衡、内涵丰富、档次多样,同时要通过旅游公司对游客适度分群,以保障旅游资源的深度利用和游客的消费成本节约,在文化、品味、深度等多方面打造高回头率的旅游项目,保障旅游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下通过旅游杠杆拨动河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2010年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基础上,从数量规模、年龄结构、流动时间、流动原因等方面对湖北省流动人口的特征和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湖北省流动人口规模在不断地增加;流动人口以劳动适龄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流动人口接受过初中以上学校教育;流动人口的流动时间不一致,以常年在外为主;务工经商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省内各个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其中"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的流动人口占整个湖北省流动人口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准确研究陕西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文章借鉴研究区域经济规模和位序差异的成熟方法,选取2001--2010年国家和陕西省统计年鉴中陕西省7个重点城市的相关数据(2003年由于非典原因除外),对陕西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陕西入境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较大,但有逐渐缩小的趋势,7个重点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不平衡且不平衡格局相对稳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陕西入境旅游规模位序差异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核心-边缘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利用核心—边缘理论研究了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关键影响制约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西安市入境旅游规模首位度十分明显,处于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发展的核心支配地位,其他城市处于边缘地位;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呈核心集聚型,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明显;陕西省各城市资源禀赋、经济规模、航空运输条件、对外经济联系、旅游接待能力等是导致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影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SPSS16.0的安徽旅游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必须要考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这两大因素。选取反映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12个指标,运用SPSS16.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得出17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排名,同时结合各地GDP的排名,把17个地区划分为四大板块:旅游发展非优区、旅游优先发展区、旅游发展优越区、经济带动区,并对各个板块的发展策略做出相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并非每个板块都具有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发展旅游业必须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8.
从大都市圈的内涵和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旅游发展的背景入手,运用整合理论,对旅游空间系统的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对外通道和区内连接通道4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大都市圈旅游地的旅游整合模式——培养旅游增长极、培育旅游增长轴、形成旅游圈层结构;最后对其内在机制——区域内旅游发展存在空间差异与极化、大都市圈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区域旅游圈形成的积极推动力量3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