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言 《当代经济》2004,(4):29-29
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党政部门都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有的干脆把招商引资工作当成了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走进了误区,影响了经济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金言 《经济咨询》2004,(2):43-44
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党委政府都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有的干脆把招商引资工作当成了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应当肯定,各地招商引资工作的成功是明显的,成绩是主流。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走进了误区,影响了经济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以"财政返还"招商引资危害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出台措施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其中部分地区采取“财政返还”企业税金的做法,表面看吸引了外来投资,实际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偏离了科学发展观。“财政返还”具体来说,就是地方政府对外来投资的企业,依据投资规模及上缴税金情况,按一定比例由地方财政出资向企业返还上缴的税金。有的地方规定,新办企业当年实现地方税金全部返还,上缴的属于国税征管的部分按一定比例返还。具体返还标准各地不一,总的来说,经济越落后、招商热情越高的地区,返还的力度越大。这种做法的危害是明显的。首先是容易助长一些企业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4.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叫停了河南省沁阳市“超国民待遇”招商引资的做法,50多张“荣誉市民”证被责令收回,一些投资商享受的交通违规不受处罚、娱乐场所消费不能查的“特权”也宣告作废。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不惜违法越权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甲地减免税收,乙地就搞“明征暗返”;甲地默许土地“以租代征”,乙地就索性实行“零地价”白送。现在,一些地方又开始由政府给投资商发“特别通行征”,对投资商车辆“免收过路费”;有的发放“企业绿卡”,执法部门不得随意检查;有的地方甚至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成“护身符”送给投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但没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反而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沉重包袱,类似失误不在少数.在被曝光的此类决策失误中,其情况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6.
时下,一些地方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规模,纷纷制定一些所谓的“优惠政策”,向企业伸出各式“橄榄枝”,以吸引投资。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优惠条款下,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之下,一方少交了相关税费得了利,必然有另一方补交了这些税费受到了损失。而这些损失,往往由引资地区的地方财政埋单了。本来地方财政应为招商引资最大的受益者,却一时间成了“维护”企业利益的冤大头、一些所谓优惠政策的受害者。如“三零政策”(零地价、零收费、零距离服务)中的“零地价收费”,地方政府无偿向企业提供土地后,要对失地农民按月发放失地补偿金。“零收费”的…  相似文献   

7.
税收等优惠政策是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也是各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国家对税收等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引起了投资企业的广泛关注,也对地方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政策清理将加大地方招商引资难度,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有序开展,推动地方“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科学转变.各地方需要适应“后招商时代”新形势,改变过去过分依靠“政策招商”的老路子,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围绕本地比较优势开展产业招商,并不断优化招商综合环境,以在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竞争中抢占先机,推动地方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经济转型期,发展是首要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一直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快速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招商引资,所以各级地方政府也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发挥招商引资的“主导”职能、通过行政化管理方法促进招商引资之上,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朱奕霖 《经济论坛》2006,(14):14-14,19
经济落后、资金匮乏的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现代化,招商引资是惟一出路和重要加速器。地方政府已经有了“招商引资新的突破点就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意识,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最有生命力和拉动力的增长点。因此,西部各地方政府近年来都把招商引资作为执政富民、加快发展的第一工程来抓,大力吸引东部甚至境外资金项目进入。然而,在西部地区辉煌招商引资成就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矛盾,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曹家新 《环境经济》2006,(10):65-65
近年来,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乌海现象”,颇为发人深省。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2年,为加快地方发展,该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出了无偿用地、5年内返还所有增值税等诱人的优惠政策,并推出招商引资“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先上车,后买票”等承诺,招招制胜。到2003年,乌海市批准上马焦化、高载能项目达到高峰,两年内,仅新建的焦化厂就有51家。  相似文献   

11.
沈振新 《江南论坛》2002,(11):37-37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集聚生产要素、加快自我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当前,地区之间竞争激烈的招商引资局势表明,谁在招商引资上拼得凶,抢得狠,谁就能争得更多的资本份额,谁就能率先进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招商引资是实力优势的较量。哪个地方有实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地级市的经贸洽谈会上,组织者的招商引资网页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在资源开发上,大力推进‘资源换资金’战略,以加速本地区经济发展。”现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急功近利,脱离现实,使出“肥肉上贴膘,瘦肉上刮油”的招商怪招,竟不惜以有限的资源来吸引外资,认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只有用资源换取资金才是见效最快的良方。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无异于“外面拾着一块板,家里丢了两扇门”,损失无法估量。“资源换资金”首先将带来严重的价格流失。由于资源产品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快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许多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洽谈会、招商会、产品推介会以及各种“节”为载体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应当肯定这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活动,对于促进一方经济发展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部分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变了味,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必须引进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招商引资,推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由于区域间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日趋加剧,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引资政绩,不断降低招商门槛,反而对地方经济造成了伤害。本文就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招商引资几乎是中国各个地方政府的核心工作,有的地方公开宣称招商引资是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有的地方则把招商引资的业绩作为擢升官员的主要依据。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当中国各种产能相继过剩的时候,许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仍没有丝毫放松,甚至有的地方还在酝酿更大胆、更有效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中央企业或者其他大型企业到本地落户,  相似文献   

16.
借鉴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经验,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一村一品”经济,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拓展,缩小农村单元之间的差距,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吉林省一些地方的做法,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7,(10)
招商引资是加快地方经济转型与发展的一条途径,一些省市对招商引资工作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结合"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助推的重大战略,给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下的招商引资也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招商引资有了许多不同,招商引资工作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为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继续前行,作了有益探索,留下了宝贵经验。中小城市如何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和行政管理能力,是各级领导的共同课题和责任。文章通过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观察和思考,提出对该项工作的一些看法和思路,以期达到启发思维,共谋策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招商引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这项工作健康开展,就需要地方政府从整体上把握,辨证地处理好五个关系。 在指导思想上,要辨证处理“强化招商意识”与“树立有意识招商”的关系。经济要发展,投人是关键。资金紧缺是长期困扰和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谋求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之路,而招商引资是缓解资金紧缺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上海市一改以往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唱主角的做法,开始推行“中介招商”,通过专业的投资中介咨询机构,将招商项目推向相关投资市场,然后通过公开、公正的严格程序,为招商方选择最理想的合作伙伴。笔者认为,上海市的做法应该说是还“招商引资”以本来面目了。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招商引资定位为政府要做的事。有些地方还给各级官员下达了招商引资指标,并将该指标作为政绩考  相似文献   

20.
颜彧 《江南论坛》2003,(7):32-33
近两年的“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出现的“刮风”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对于愈刮愈盛的五花八门的“风”所造成的“灾害”,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赢得民心,为了树立地方党委政府的形象,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不能再“刮风”! “风”的种类知多少 经济领域中的“风”,一是招商引资“风”越刮越大。有些地方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发动,男女老少齐上阵,大打招商引资硬仗的口号。各级干部,各行各业,层层下达指标,领导干部同“乌纱帽”挂钩,一般干部同工资挂钩,教师同公职挂钩。有些乡镇还给农民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并明确提出同承包地挂钩。二是节会“风”不断升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把办节会当成了招商引资的灵丹妙药,许多地方竞相仿效。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