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广大农村工业化应该走发展城镇化的道路。建设乡镇工业小区,是快速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宜兴市宜城镇政府按照“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新局面。然而,对于我国工业化是否存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是否应该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内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鉴于重化工业发展事关我国工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本文针对吴敬琏同志最近发表的《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批评。  相似文献   

3.
去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面临的经济现象,不同的去工业化模式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总量去工业化带来的一种消极后果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目前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结构性去工业化能较好地保存一国的制造业与该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国目前正处在即将进入去工业化阶段时期,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汇率上升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行为也对中国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结构性去工业化是中国应该采取的去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型工业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深工业化仍然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历史性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创新,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选择。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又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在作出当前中国信息化、工业化水平状况的基本判断之后,探讨了21世纪初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信息化与世界工厂机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理解和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过程是一国工业化飞速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机.我国应该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世界工厂机遇,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创新.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信息化进程是在其实现了工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正面临着机关报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并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工业化奇迹,10年的科学发展书写了"中国故事".然而,中国工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与国际工业格局动荡的夹击.中国的工业要想抢占信息时代的制高点,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创新是必由之路.国企要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体 很多企业急功近利,宁愿用纳税人的钱去买技术,却不肯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华彩咨询集团董事、经济学家白万纲指出,在创新的道路上,握有资源优势的中国国企,特别是大国企应该承担更多的产业化发展的责任,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重化工业化”之辨与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化工业和重化工业化的问题已在学者、官员中引发了多轮激烈的争论,众多知名学者表达了不同观点:一些专家认为重化工业化有悖中国国情,应该遏制重化工业化的趋势;另外一些人认为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必须借助重化工业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还有学者提出重化工业化不应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角,要克服传统重化工业发展的弊端,等等。这场辩论是发生在煤电油运紧张、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大环境之下,因此引起了很多关注,争论仍未尘埃落定。当前,我国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和产业发展阶段及其变化趋势,并采取恰当的政策,不仅有助于我国工业化路径转换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对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必由之路,也是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为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研究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鸦片战争以后,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找到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七大时就提出了把中国…  相似文献   

11.
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型工业化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希望,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分界线在于前者建立在新科技革命与新产业革命的基础上,从而摆脱传统工业化的资源约束与市场约束困境,解决了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它以效益为目标,减少对国际资源的被动依赖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从而使中国制造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模式是中国智慧对人类文明的最新贡献,是我国推进工业化的必然选择。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重视工业技术创新,因为工业技术创新是保证工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并能确保工业化进程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中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农村工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正在朝着和谐社会中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农业一直以来是为城市工业服务的,农村以及农村工业发展状况使得农村工业化发展出现诸多与和谐社会要求不符的问题。针对这些不和谐因素,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走科技含量高、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卢翔  韩江波 《经济师》2009,(5):12-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在实行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它不仅是新时期城乡由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小康目标和国家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能否协调统一。从新型工业化的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利用新型工业化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两大理念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调整,并呈现出结构高度化、知识化的新趋势。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以此为契机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理性地认识国际产业转移中双方主体的目标冲突,兴利除弊,最大化承接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的竞争显示,对技术的拥有和使用状况决定一国的经济竞争力,决定各国在未来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而要在世界制造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也首先要在世界制造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密切结合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清楚地反映了党中央对中国工业化方向的判断。1.确立新型工业化推进中技术创新的总体战略。我们认为,总体技术创新战略上应该充分体现以下思路:整体追赶、全面提升、群体跨越、局部领先。通过…  相似文献   

17.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工业化的路径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制度变迁与结构转化的双重演进背景下,工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国家工业化的方式演变为国家工业化与民间工业化同时并存的二元工业化模式。因此,新型工业化是以现有工业化为出发点的,分析经济转型时期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对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制定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交易效率引入工业化、城市化的一般均衡模型,推导出交易效率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基本理论预言,并运用因素分析计量方法提取出代表中国1997至2002年的交易效率指数,检验这一理论设想在中国的适用性。结果显示,交易效率的改进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好的支撑,但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却不显著,这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推动型的,而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则更多地表现为市场推动型。  相似文献   

19.
花建 《广东经济》2010,(11):9-11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面临两个“后”,即后危机时代、后工业化时代。后危机时代是指经过世界金融危机的洗牌以后,中国怎么样以一个新兴世界大同的地位来保持我们在国际上的作用和影响,应该怎么样发展我们的新兴战略产业。所谓后丁业化时代,是指我们经过了逆向工业经济的长期的发展以后,逐步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如何来保持可持续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单面,文化是应该有它的作为之地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和国家“十五”计划都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的“新字”,是对比过去中国的工业化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主要靠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而言,强调今后要更多地靠技术投入,因此对中国来说是“新”,对发达国家来说却并不新。而若中国要建设“新工业化社会”,由于所使用的能源,原材料和加工技术必须都与传统工业化技术不同,所以不仅对中国是新的,对世界也是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