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的深人发展,农发行业务领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政策性银行已由单纯政策性业务发展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并存,拓展商业性支农业务已经成为农发行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审视当前业务拓展现状,在政策依托、制度建设、操作程序、素质技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本文概括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现阶段承担的政策性业务职能和商业性业务职能并存的局面,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的二元性业务职能概念,指出二元性业务职能的主要生成原因,是我国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粮棉购销市场化的进程所致,并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承担经营二元性业务的利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涂杰平 《金融与经济》2005,(12):106-107
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营体制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组织,有责任从政策性金融角度支持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李征 《中国保险》2003,(6):35-37
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四十六条: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相似文献   

5.
农发行是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其经营绩效取向、考评内容、考评框架与商业性金融甚至其他政策性金融都存在着许多不同,建立具有自身特点、反映农业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又能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绩效考评体系,既是农发行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支持三农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和实现农发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经营绩效考评内容设置以及追求目标对农发行已经和正在进行三个阶段的经营绩效考评办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建立适应新阶段的农发行经营绩效考评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内容是发展现代农村经济,而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金融.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就要加快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结合.本文从农业金融的需求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点出发,实证分析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贡献,并就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着力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界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相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而言的,是政府对于关乎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具有政策性扶持和优惠的制度性安排,其目的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改善民生。从宏观调控层面上来看,  相似文献   

8.
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叶谢康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换,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变革的核心。实行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把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划归政策性银行,并不意味着国家专业银行变为国有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实现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轨关键在于其经营机...  相似文献   

9.
对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业务界定的几点思考龚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已成为现实,行使国家政策性信贷业务的三大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和组建。新组建的农业发展银行将承担严格界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商业化转型问题进行了行为分析。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博弈结果表明:在不改变现行绩效考评机制和财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选择商业化转型,政府选择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兼营商业性业务的行为不予规范,是唯一的纳什均衡。政府有关部门参与博弈,会进一步强化二者之间的博弈结果。然而,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化转型尚为时过早。因此,建议政府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农发行的发展方向定位于"商业性银行",并逐步摆脱国家财政的延伸功能,今后主要以经营商业性贷款为主。同时,也赋予了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即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它不涉足零售和储蓄业务。主要任务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解决粮油生产、流通、加工、转化过程合理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逐步实现有自己特色的商业银行。但由于多年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在  相似文献   

12.
蒋卫 《金融纵横》2009,(7):54-56
随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经营的转型,农业政策性金融效益评价和考核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过多套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考核方法的做法,其缺陷和弊端正逐步显现出来,并已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经营发展方向,因此,对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效益考评体制,完善现行考核方法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业保险有商业性和政策性之分,只有商业性农业保险没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国家,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政策,有政府参与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有特殊的适用于这类保险的政策。我国由政府参与的农业保险也和其他类似国家一样,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农业保险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商业性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区别对待的政策、对农业保险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市场组织政策、市场化运作政策、多部门"协同推进"政策,农业保险经营的大灾风险管理政策等。这些政策将会随着农村振兴计划、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以及扶贫攻坚等重要战略的推进,不断变化、调整、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政策性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领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政策性银行已由纯政策性业务发展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相互并存,拓展商业性业务已经成为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发展的主旋律。然而,审视当前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现状,在经营理念、制度建设、素质技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应尽快消除这些问题和羁绊,才能促进农业发展银行健康有序地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保险新一轮试点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农业保险新一轮试点正在全国各地开展,但这些试点的可持续发展却有赖于一系列政策环境、制度基础和经济社会条件。当前农业保险新一轮试点存在以下几点隐忧:一是在介入农业保险业务时,商业保险公司对自身的定位模糊。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边界只能是商业性的农业保险业务,企图在商业性保险的框架下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可能会重蹈原来人保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覆辙。  相似文献   

16.
(一)政府主导,构建政策与市场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和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农业保险只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保险.应通过立法等形式,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在税收、保费补贴和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但在经营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仍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率.建立以政策性为主,商业性为辅,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以及其他技术支持的农业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1.政策性金融不仅规模小、而且在开办业务中遇到较大困难。近年来,农村政策性金融总体上说规模比较小,政策性金融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服务面比较窄,支持效果不佳。农业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8.
1.政策性金融裹足于“粮改”,其职能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当前,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经营空间缩小,农发行粮棉收购贷款额度大幅下降,农发行的业务由综合性向单一性转变,严重束缚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得不到应有的政策金融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这引发了理论界关于“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激烈争论。2007年1月19日,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重要讲话,指出将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定调市场化转型试点,进出口银行由纯经营政策性业务,向兼营政策性业务和自营业务转变。农发行将对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至此,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在此背景下,研究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定位政策性银行改革的目标定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是什么?与商业银行之间是否应该存在竞争?这两个问题,其本质在于改革的目标是以政策性为主还是以商业性为主。有的学者强调政策性。白钦先(2005)结合国外政策性银行改革的经验,从宏观的战略的层面解析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一定限度下可以经营某些商业性金融业务,尽管其限度和比例有时因国而异,但都没有超过以政策性金融业务为主的界限。他还特别提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二者的界限在发...  相似文献   

20.
一、构建农区金融体系(一)明确政策性金融支农的职能定位政策性金融是国家扶持农业的形式之一,必须发挥其对"三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国家开发银行要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