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潘培伟 《黑河学刊》2012,(12):74-75
法官被誉为法律的守护神,其专业知识、道德素质、社会阅历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审判工作的质量及法律的成长。而法官选任制度是选出合格法官的第一步。在我国,法官选任被纳入公务员招考的渠道,相对条件比较宽松,法官选任制度的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商事审判中法官的内心裁量应遵循商事特有的思维方式,即利益性的思维方式。法官要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将各种利益维持在法律秩序的框架以内。本文拟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商事法官的利益衡量、商事法官对证据的自由裁量三个方面探讨商事法官在案件的审理中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3.
代书遗嘱纠纷是审判实践中的常客,现行法律对代书遗嘱形式要件和实体要件的规定较为笼统,使得不同法官在对具体案件的把控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影响司法公信。本文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出发,参考其他国家对此的相关规定,可以对我国现行法律略微做些补充,以统一审判实践的操作。  相似文献   

4.
论法官的司法良知——兼论对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理论观察》2008,(5):92-94
司法自由裁量权给法官的审判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如果这种裁量权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会直接导致司法腐败,损害司法权威。法官作为法律的适用者,其品质决定了裁判的品质。要实现“司法公正,一心为民”的目标,必须加强法官队伍的良心建设,是法官真正成为社会正义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5.
在香港,只有法院才是司法机关,只有法官才是司法官。他们把法律人格化,通过自己的审判来体现法律的存在和尊严。“万一判错了怎么办?”我曾问一位大法官。他回答说,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如果确实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判错了案,从理论上讲,有两种自救的办法:一  相似文献   

6.
法官是我国司法审判工作的执行者,是正义的化身。然而,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官却面临许多难题,在以纠问制为主的审判模式下,如何界定法官的性质、功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的审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审判模式的改革方向,但仍然有着许多不足:如法官独立、法院独立、审委会独立之间的关系无法协调一致;对法官在开庭审理之前对案件的预断和偏见无法作出合理的规范和防治等弊端.在刑事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完善审判模式应当做到保障被告人的诉权;正确定位法官角色,打造"灵活法官"和建构中国特色的交叉询问制度.  相似文献   

8.
高肖肖 《魅力中国》2014,(7):259-259
独立审判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宪法原则,实行独立审判的关键在于法官独立,保障法官独立审判的关键在于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同时,司法民主要求司法应当适度反映民意。强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并不表示不考虑民意,司法要独立于民意但是又不能远离民意。法官行使司法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向社会宣示正义准则的过程。法官在做出裁判时,只有关注裁判的社会价值取向,司法的社会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司法的权威源自于民众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是最典型的类推、联想行为。若能跳脱负面的障碍,将可在学习、创意等方面,发挥很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法官释明权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对于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当事人的权利保护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释明权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与民事审判改革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鉴于此,文章结合民事审判改革要求,对释明权制度在我国如何实施的问题提出一些拙见,包括其定性、行使原则与限度、适用情形、行使不当的救济、行使阶段等等。  相似文献   

11.
王少明 《魅力中国》2011,(11):145-146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和保障其他形式公正的有效救济途径,法官作为司法公正最后的审判人员,直接影响到涉案人员的切身利益及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信仰,并对最终的判决起到了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法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直接影响到司法改革的进程,对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宇声 《魅力中国》2014,(11):382-38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对政法机关提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努力目标和明确要求。作为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必须将公平正义的实现落脚到个案质量上来,努力追求法律的公正公平与实现个案价值相协调,确保审判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相统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刘强 《魅力中国》2010,(6):124-124,123
法院审判请示制度在我国法院系统内部沿袭已久,本文分析了这一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并对其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在司法改革进程中,这一制度应逐步予以取消,从增强法官素质和转变司法部门观念,提高法官审判独立性,取消错案追究制度,推行审级制度改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港审判区按照全员覆盖、分层次、多元化的培训原则.实施“六个一”工程.全面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不断增强法官适应新时期审判工作的能力。一是开好一个庭。继续开展庭审评查活动,锤炼法官庭审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5.
马喆 《新西部(上)》2009,(10):103-103,94
检察机关是刑事犯罪的追诉机关,无法成为合格的逮捕审查机关,承担法律监督职能。根据审判中立原则、控辨平衡原则和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我国应当实行“司法令状主义”,由法官行使逮捕和羁押的决定权。另外。我国的逮捕审批和决定程序过于粗糙,应当强调法官在该程序中的主导作用,使控辩双方均有机会阐明自已的观点,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借鉴法国司法体制的经验,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路径是在司法权力的监督制衡、审判体制改革、法官独立制度建设、法官培养和司法行政体制等诸多方面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7.
骆东平 《特区经济》2009,(10):261-263
争点效对第三人效力理论对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民工讨薪等案件中的民事损害赔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理论历经了由传统的相互性原则下的原则上否定、例外情况下的肯定,转变为现代非相互性原则下的原则肯定、例外否定的发展。源于公平与效率之法理基础的争点效对于第三人的效力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当中运用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这主要源于审判实务上,法官办案任务太重,经常隐藏心证、不表明法律见解,并且我国的法官及律师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期待就事实上及法律上的争点做充分的辩论等原因。  相似文献   

18.
法律方法是法官能动司法的媒介,反映了立法本位向司法本位的转型。它包括法律思维方式、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推理等内容。法律方法的媒介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为法官能动司法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为法官能动司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李广江,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杨柳青法庭庭长、副处级审判员。多年来,李广江同志一直工作在审判执行一线,他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工作要求,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用自己对审判事业的满腔赤诚,展现了一名党员法官的熠  相似文献   

20.
分析法官的行为模式,应考虑法院的体制制约因素。以婚姻家庭纠纷的审判为例,当事人的诉讼预期、态度、行为与法官的办案预期、态度、行为存在着极为明显的"非对位性":当事人期待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最大效用,对法院和诉讼持以工具主义的定位;而身处权力体制中,法官的办案目标则是案结事了,避免上诉涉访,提高调撤率,高度关注案件质量评估与审判绩效考核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