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无形资产的确认,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准则中将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外购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进行计量和报告,将无形资产的范围销定在上述六项内容,有其不合理的地方。第一,外购形成的商誉不能千篇一律均作为无形资产进行计量和报告,否则不符合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建议:外购形成的商誉应有选择的确认为无形资产。第二,外购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而自创商誉不作为无形资产,这一做法不符合会计的一致性原则,建议将自创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对待。第三,人力资源符合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理应归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 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采用“直线法”,即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这一作法不能反映企业消耗无形资产的状况,笔者建议:第一,应将多种摊销方法结合使用,除“直线法”外,还可采用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对商誉不摊销等方法。筇二,精确摊销年限,应在每年末重新审查无形资产的有用寿命,确定与原摊销年限的差别,进而确定每年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比工业经济时代要多得多,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对于不同特点的无形资产,一律按直线法进行摊销就失去其合理性。对实务操作中可以运用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进行论述并评析,针对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损耗特点,设计一种新的摊销方法:抛物线法。  相似文献   

3.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某些无形资产会存在贬值的趋势,因此,无形资产的摊销是否可借鉴有形资产采用快速摊销法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4.
徐茜 《经济师》2003,(5):262-262
文章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认为《无形资产准则》解决了两大主要问题 :一是无形资产摊销方法与过去相比 ,主要创新在于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和无形资产摊销总额 ;二是对无形资产摊销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计算无形资产每期摊销额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不同的无形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阐述了无形资产的不同摊销方法,指出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的无形资产类型,并针对每一种方法例攀实例加以说明,其创新之处在于设计了新的摊销方法--抛物线法.  相似文献   

6.
无形资产减值与摊销是无核算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号——无形资产》中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累计摊销账户的设立有许多新的变化和突破。从资产负债表上看“累计摊销”与“减值准备”都是“无形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无形资产减值与摊销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导致实务中对两者的关系认识不清。为此,本文着重就两者之间的区别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宋清 《技术经济》2002,21(9):52-53
无形资产是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为购建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支出属资本性支出,因此,无形资产成本应在受益期限内分期摊销。成本摊销是无形资产核算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具体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和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有关无形资产的摊销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有形固定资产相比,与国际通行作法相比,与无形资产的地位及作用相比,仍显得不够灵活、缺乏弹性,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无形资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新准则颁布以后,会计核算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无形资产新准则也不例外。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累计摊销”账户的设立就有许多新的变化和突破。无形资产减值与摊销是无形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产负债表上看,“累计摊销”与“减值准备”都是“无形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无论是计提减值准备,还是提取摊销,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正确计算损益、减少风险损失、合理确定成本补偿尺度”的“谨慎”原则。本文着重就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摊销的区别作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朱晓 《当代经济》2008,(7):98-99
新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有助于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但在其摊销时存在着明显的纳税差异。本文从新旧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差异,及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变更与现行相关税法条例之间的不一致性和对未来税收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准则适应了新形势的变化,它关于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账务处理等方面规定的更加明确,在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上,不再将无形资产统一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而是考虑了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此外,新准则更加关注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这使得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