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 马克思关于在“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推断,是在阐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时提出来的,这段话的全文如下:“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于马克思来说,所谓所有制,说到底,就是人在从事生产活动时,即与客观自然进行物质变换时,对其所依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的各种历史现象。他指出以货币为交换中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然而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又是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马克思借助历史的视角,扬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意义,同时批判了这种社会制度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和历史分析视角对分析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被私有化论者所歪曲和利用的一段话,是《资本论》的一个总的结论;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说的:“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是一种理论抽象,是指要消灭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不是指一般的私有制,也不是指非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我们当前要大力发展的私有制与马克思“消灭私有制”并不冲突,而是统一的。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业,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战略只能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恰是产粮之地越来越少、藏粮之地越来无的过程;土地私有化并不能保障耕者有其田,生产效率与生产社会化发展密切相关,必然要求不断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通过私有化保障耕者有其田违背了土地所有制的正义要求;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从根本上阻碍了粮食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恢复小农土地私有制更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如是说启示我们,农地公有才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经济学的共享发展思想缘于对贫苦农民民生困境的关切,正是由于对农民民生利益的关注,马克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最终创建了马克思经济学体系;马克思经济学揭示了共享发展的关键是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中打破劳动者的民生铁律;马克思经济学指明了共享发展的途径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经济学共享发展的愿景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是与共享发展背道而驰的,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共享发展实现的唯一途径,为此,必须坚定共产主义共享发展的理想信念,深入落实共享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正> 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作了科学揭示之后,提出了他关于未来社会的著名论断:在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未来社会将会“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的这一历史性的宣告,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并力图去理解、把握马克思论断的思想真谛,大家见仁见智,产生了众多的解释。本文也愿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对几种流行解释的分析对马克思上述论断的解释,焦点在于说明“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对此,流行的解释归纳起来有三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马克思指的是消费品分配制度,即个人直接占有生活资料。第二类观点认为所谓“个人所有制”就是私有制,这类观点虽然对其主张的私有制各有其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供求理论,揭示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分配以及由之决定的社会产品分配,是一种对抗性的分配,由于这种对抗性分配制度的存在,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只能局限于狭小的界限之内。这些具体的经济制度及其矛盾运动又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由之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这正是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有不同解读.恩格斯对狭义内涵的解读是科学的,其它解读不能成为重新建立的基本制度.广义内涵的第一个否定是用资本主义私有制代替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第二个否定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第一个否定是比第二个否定更为艰难的历史过程.三者是历史前提、逻辑基础和必然结果的有机整体.其中国特色是,第一个否定是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代替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第二个否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第二个否定是比第一个否定更为艰难的历史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和生活资料所有制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第七节提出的,他说:“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3卷第832页)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版中则改为:“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  相似文献   

11.
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第七节提出的.他说:“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3卷第832页)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版中则改为:“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法文  相似文献   

12.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在遵循否定之否定定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做出的预判.恩格斯的解读不仅符合马克思本意,而且遵循否定之否定同一律原则.但是在“重建”命题的当代争议中,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观点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观点都违背了同一律原则.由于专业分工与旧式分工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消灭私有制”没有严格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而扬弃私有制则遵循了否定之否定定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内核不在于消灭社会成员内部个别利益之间,以及个别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在于相机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广义的经济制度。制度分析是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运用这一分析方法,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两权分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制度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和理论,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实现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变革,首先表现在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看作是自然的和合理的因而是永恒的,而把国民财富作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在空想社会主义和普鲁东的《什么是所有权》一书影响之下,一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就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对立,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内在矛盾作为自己经济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所有制实现形式这个概念,但是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本组织和经营方式,实际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理论。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中,一些实现形式的公有制能与市场经济相容,另一些实现形式的公有制不能与市场经济相容。国家所有制改革的实质是寻找能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共同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即私人性和社会性.这两重性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两重性,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两重性,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两重性,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两重性等.在这些两重性中,资本主义私人性是资本主义本质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性则是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否定.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性比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断增长,将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前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论述,从广义理解是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谢韬等人错解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其实质是兜售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中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他们的思想会误导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将社会主义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货币理论.他的货币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论释了货币的独立性.马克思通过展开论述货币职能的发展和货币形式的演化而究察了货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独立性存在.他指明,货币的独立性存在是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之中的物化的、关系性的独立性.因此,货币的独立性就不是纯粹的独立性,而是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的独立性对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促成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对资本主义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学界有不同的解读。有人从私有化、股份化的思路去解读,是一种误解;有人用个人所有制理论批判我国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现实,文不对题。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重建被资本主义否定了的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但不是重建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重建劳动者人人有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是从联合体的总体着眼的。"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是从构成联合体的分子的个人着眼的,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即从同一事物两个方面去讲怎样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这种解读才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昱 《经济论坛》2010,(4):214-219
马克思把“产权”看成是由生产力决定、受生产关系制约的上层建筑形式,他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来认识产权起源与形态衍迁过程,认为产权起源于分工与私有制,产权基本经历了原始社会的产权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私有制产权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产权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产权形态四次衍迁过程。马克思关于产权形态衍迁的理论表明产权形态具有绝对的变动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对于当今我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