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得以大规模、高效率传播。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程度高、速度快,因此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已经融入赋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这些新内容一方面能促进大学生培养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树立创新意识和成才意识;另一方面,也导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识的淡化和缺失。在这种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社会认同的视角出发,简述了社会认同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文化多元性,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汇聚的成果。三个层面的24个字中有14个字即“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而另外10个字即“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来自西方现代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本文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草根文化"在社会各领域中频繁出现,尤其是在高校中,"草根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五花八门的内容和纷繁复杂的种类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喜爱。"草根文化"自身具有两重性,它的广泛传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探索如何利用"草根文化"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走势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表现最突出的几个方面,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重建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和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重建的过程中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与中华民族血脉深深相融,当代大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长大成人,因此,其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当代高校大学生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精神品格培养缺失、道德意识观念不强、价值观教育弱化、独立思考意识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偏弱等现实问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德育建设体系中来,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和理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道德自觉和知行合一"的高尚品德,帮助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道德修为,把高校学生培养成心理素质高、思想道德优、行为习惯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全方位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更新,呈现出“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总体特征,也产生了传统价值观与当代价值观、中西方价值观、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社会转型时期,重塑价值观体系,必须坚持传统价值观与当代价值观继承与转换的统一,保持民族化与全球化价值观取向之间的张力和平衡。坚持主导价值观的统摄地位不动摇。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遭遇诸多尴尬,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甚至偏离现象凸显,其症结在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缺失,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建立并完善大学生价值认同心理机制,最终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塑造.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多元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观存在着矛盾,有时甚至是激烈的冲突并发生扭曲.对大学生价值观偏离主流取向的倾向,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找出大学生价值取向失误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用一个时髦的比喻,就是进入了世纪末的倒计时时代。单从价值观来说,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着一场价值变迁,传统文明被现代文明取代,价值坐标轴点是并不那么轻易设置,而西方异质文明的侵入又加速了原有价值的迷失,使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表现有:一是利他型。这一部分大学生是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具有初步马列理论水平的先进者。也具有较好的集体价值观,能够热情生活,积极劳动,尊师爱友,虚心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代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价值观主流和发展趋势的骨干队伍。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诸多困境,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育者的原因,更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关。解决大学生的种种困惑,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正视多元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弘扬校园文化正能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性,提升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自觉,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存,使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格局。高校正在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领域。面对多元文化对当代高职生的影响,文章认为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对各种文化进行扬弃批判与理性整合,努力营造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文化作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新型载体,具有隐蔽性、娱乐性、生活性等特征,其全新的意识形态传播生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消费主义文化通过器物层次、组织层次、价值观层次由浅至深地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负面影响。针对新型的意识形态渗透,可以思考总结消费主义文化的弥散化传播带来的问题与启示,引导大学生形成内在的文化自觉,建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化场域,来消解消费主义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从理想主义趋向关注现实,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由集体主义趋向关注个人。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应坚持整体性原则,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开展典型示范教育;要积极搭建社会平台,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创新教育形式,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行为是显示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符号,要研究行为,价值观的分析就比较重要。文章对云南、上海、山西的四所大学学生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物质观(对物质生活的态度)进行因子分析,然后把与生活满意度明显相关的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物质观方面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和媒体的共同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呈现出不良的倾向,这不仅是对西方消费文化的效仿,也是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趋同。面对强势入侵的消费主义,大学校园在建构自己的校园文化中应该对科学健康的消费文化有所建树。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建立正确的消费语境从而引导学生建构科学健康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深入完善,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取向.那么这些价值取向是什么?产生这种取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确地看待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取向?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如何科学地引导?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前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西方民主与宪政思想等文化共同构成,这些文化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存在与传统文化的割裂、与西方文化的隔阂、经济至上的盛行、科技主义的泛滥、政治制度改革缺失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加强民主、提倡法制,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提倡人本精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经济稳步发展;探求规律、追求真理,发展科学技术;消除差别、稳步推进,促进制度改革等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网络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而价值作为一种文化、语言、观念、信仰和行为的融合体,同样是一种模因——价值模因。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也是价值的模仿、复制和传播过程,在价值模因的作用下,网络流行语过度的"无厘"则会扭曲和颠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不利于那些价值观尚未形成以及价值观形成而尚未巩固和完善的当代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目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因,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责任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确保大学生扎根于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从而培养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责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下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主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责任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基于不同语境对"文化霸权"理解存在巨大差距,这体现了合法性问题在本土权力运作,以及政治文化和话语体系在造就这种观念差异中的作用。中西方应在交互行为中,共同反思其价值观念并探讨价值交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