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行为金融学及过度自信理论为背景,利用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我国主板市场金融板块股2010~2012年的经验证据进行汇总,借鉴并改进Jones模型对我国金融类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进行测度,为管理者非理性角度研究金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新思路。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金融类企业高管存在过度自信,针对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对盈余管理操控程度不大。相关部门应制定有效政策方案,发挥盈余管理的作用,提升金融类企业业绩。  相似文献   

2.
朱拓哲 《时代金融》2014,(29):184-185
随着各主要国家的证券市场非理性地繁荣或走熊,投资者的很多行为都无法用标准的金融理论来解释,标准的金融理论不断面临着挑战。诺贝尔经济学奖曾三次授予行为经济学家,使行为金融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来源于心理学,其中最中重要的结论之一就是人们是过度自信的。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特征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各主要国家的证券市场非理性地繁荣或走熊,投资者的很多行为都无法用标准的金融理论来解释,标准的金融理论不断面临着挑战.诺贝尔经济学奖曾三次授予行为经济学家,使行为金融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来源于心理学,其中最中重要的结论之一就是人们是过度自信的.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特征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对过度自信的衡量方法进行了讨论,采用管理者在公司股票收益率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连续增加公司股票持有量的方式来衡量管理者的过度自信;采用2010年到2012年的数据,以中国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充分说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采用更高的公司杠杆率,这与本文的假设相符。这证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视角对于解决公司金融学界长久以来存在的资本结构难题是有帮助的,对公司金融决策问题的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股票市场存在的众多异常现象已经很难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加以解释,这就迫使学者敢于拓宽思路,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将心理学等知识应用到金融学之中,行为金融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质疑,投资者往往存在许多认知偏差,而过度自信就是广泛存在的一种。关于过度自信问题的研究已经日臻完善,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与解决,本文着重就过度自信与交易量、投资者收益、股票价格波动率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构建模型并推导得到过度自信与交易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与投资者收益存在反向关系,而与股票价格的波动率存在正向关系。为了验证模型推导的正确性,本文选取中国A股市场的样本股票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与模型推导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庞建勇  王凯 《时代金融》2009,(1X):22-23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结合数据案例对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倾向,并因"归因偏差"、"事后诸葛亮"、"性别差异"、"高换手率"等特征的不同而对投资者过度自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梁  李春玲 《时代金融》2014,(5X):118-118
在我国的金融学中,经常会出现很多行为金融模型,而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就是金融模型中的重要金融问题。融资体系主要针对的群体有企业的投资者、企业的管理者等,本文对中小型企业融资体系构建过程中路径选择及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金融学中,经常会出现很多行为金融模型,而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就是金融模型中的重要金融问题。融资体系主要针对的群体有企业的投资者、企业的管理者等,本文对中小型企业融资体系构建过程中路径选择及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有关过度自信心理理论的发展状况,列举了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其所能解释的投资者行为偏差和市场异象,并简单总结了应用过度自信心理建立起来的行为金融模型。  相似文献   

10.
行为金融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金融学科,对传统金融学提出了挑战。其主要理论有价值函数,过度交易和交易不足,羊群效应等等。中国目前的市场远不是一个理性市场,因此,行为金融学在中国将大有用武之地,我国的许多金融问题都可以用行为金融理论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1.
金融理论在不断创新,不同的分析,不同的模型,不同的视角,概括出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解释经济金融现象,提供新的分析工具,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经济金融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现代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就是对现代金融实务问题的理论解释。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假设的分歧开始,讨论了二者的不同与相通之处,认为行为金融与现代金融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行为金融与现代金融是互相补充和互为推进的,并且是可以融合的。  相似文献   

12.
颜林蔚  赵莹 《中国外资》2014,(2):208-210
当前,随着对于金融市场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金融学以有效市场为核心的部分资产定价模型在实际研究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释的异常状况。而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则在这一方面对于传统金融学理论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本文着重藉由实证研究介绍了BSV、DHS这两种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模型。BSV模型的研究基于在一连串同向消息刺激下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而DHS则是通过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而带来的过激反应或者反应不足,来解释股票价格短期内的异常波动行为。总之,这二者通过对于投资者情绪的定量分析,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理论对于资产价格异常波动时的解释不足。  相似文献   

13.
在行为金融学指引下,财务领域也开始重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和财务决策的关系作了很多理论研究,但实证研究却一直滞后,原因是难以找到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指标。本文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苏 《会计师》2014,(4X):16-18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将其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运用到企业并购行为研究中,兴起了从管理者特性出发来研究企业并购行为的热潮。本文将分别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并购绩效、频繁并购行为三个方面研究进行总结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会计师》2014,(8)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将其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运用到企业并购行为研究中,兴起了从管理者特性出发来研究企业并购行为的热潮。本文将分别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并购绩效、频繁并购行为三个方面研究进行总结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西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行为金融学 (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 2 0世纪 80年代。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 ,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 ,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 ,开始加强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此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行为金融学家丹尼尔·卡恩曼 (DanielKahnemn)荣获 2 0 0 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重点介绍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 ,即视野理论 (ProspectTheory)、后悔理论 (Regret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 (OverconfidenceTheory)。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5~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从行为金融学视角,探讨了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业绩预告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与自愿发布业绩预告负相关,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更倾向于发布乐观但精确性低的业绩预告。鉴于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业绩预告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使用分析师跟踪数量作为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回归的结果表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发布自愿性业绩预告降低了公司的投资收益敏感性。结论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会影响上市公司业绩预告行为,且这种过度自信也会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18.
毛玉 《时代金融》2014,(14):22+25
随着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过度自信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梳理了影响管理者过度的因素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财务结构以及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对国内外关于过度自信的文献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以2002~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因素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对它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并不能对这种非效率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也对如何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众多有悖于传统金融学的异常现象。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行为金融学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为我们理解证券市场的这些异常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较为科学的视角。本文在梳理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反应过度、过度自信和处置效应等行为偏差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投资者和监管当局两个角度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