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吴静 《进展》2021,(1):77-78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阵地,礼仪是中小学习惯养成教育的应该特别重视的一件大事。重庆市江北区鸿恩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尚善教育”特色教育模式,形成“六育四自”德育特色。礼仪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中小学礼仪教育现状,学校构建礼仪教育的体系,通过有效途径不断探索和实践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德育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使德育心理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两课”教育现状展现出种种问题,是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定位模糊和课程模式设置不尽合理的结果。将“两课”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社会素质教育上,是“两课”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结果。依据社会素质教育的特征思考。“两课”课程模式改革走综合课程的道路势在必行。综合德育课程模式可以基本解决当前“两课”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有利于发挥“两课”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呈现新常态,在高度、深度、宽度、长度、特色上均表现出新突破,包含了社会主义事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是融通“五育”教育体系的重要渠道,是回归劳动教育本体价值的根本方法。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全育人”理念的视域下,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结合“LABOUR”六维劳动模型,从课程设置、态度与情感、技能与行动、创新与创造、效能、习惯六个维度探索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为高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先天禀赋,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它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教育的综合体现.我国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是基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保障;审美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是拓展.坚持在传授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这是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道德应用的路径和方法问题是道德教育最大的问题,价值观的应用又是道德应用中最大的问题.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之一.公民道德审美教育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缺乏审美性道德建构活动的传统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官德形象审美价值缺失、新媒介呈现的芜杂道德局面及“托底”制度的缺失是公民道德审美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需要从建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官德之美”建设、完善互联网治理体系及制度设计等各方面入手解决.  相似文献   

7.
审美通过培养青年合理的认知模式,加强、丰富他们的心理图式,为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审美有利于积淀青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框架”,产生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动力,养成青年超越的生活态度,使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他们的德性。发挥行政、法律手段和社会引导的功能以及教育工作者和广大青年的审美自觉,促使审美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职业本科教育未来可期。在试图厘清职业本科教育内涵、概念的基础上,阐述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三大动力”:政策引力,让职业本科教育“活水”奔流涌动;内生动力,让职业本科教育“巨龙”奔驰腾跃;社会合力,让职业本科教育“快车”大有作为。从“三个维度”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改革突破:宏观维度,进一步健全职业本科教育法律和制度体系,优化制度环境;中观维度,进一步优化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微观维度,进一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强化标准建设。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的育工作的针对性、可接受性和科学性。在德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人格教育应是基础。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重视人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人格的失落也是当前大学生中应重视的现象。因此重视人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课,必须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从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加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极端功利的高职教育,造就的是“单向度”的人;通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有机相溶,寓人格教育于智慧、技能教育之中,在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最低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人格,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正确的高职教育目标是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高职德育出现一些偏差,德育视域过于狭窄,陷入了一种工具意义上的"功利"德育。"三理"德育即道德、心理、生理教育是一个整体,三者相互渗透、趋向融合。作为完整生命意蕴上的"三理"德育,其融合的根本依据在于人的生命的整体性。从生命教育视角来理解,对高职道德、心理、生理教育的内涵需要有新的认识。当前高职学校实施"三理"德育,需要从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视域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志愿者活动分别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探求两者的互利共赢模式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一种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志愿者活动互利共赢模式的构建以理念、对象、途径上的契合度为基础,在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和丰富志愿者活动资源三方面体现相互促进的作用,并通过体系构建、队伍建设、活动开展三个方面实现。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两课”教育分科课程模式的依据不充分,实践中综合德育改革所产生了种种问题,应用综合课程模式开发综合德育课程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当代基于科学教育新观念的综合课程开发原理可以归纳为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应用于综合德育的开发,能够克服综合德育改革所产生的问题。本文最后以“实事求是”为题,通过开发导读课与专题课实例,探讨综合德育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目标和主题的一致性.西方国家高校德育工作机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当前诸如美国精神指导委员会等德育机制,可供参考.在现代德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一个相互衔接、补充、协同、配套的大德育工作机制势在必行, 并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应构建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指导、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三个维度为评价内容,校方、学生、教师本人及第三方为评价主体的“四方三层”的“三师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从而有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约翰·洛克的教育专著《教育漫话》中,洛克不仅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全面论述了“绅士教育”问题,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德、智、体”三育体系的构想。洛克的教育思想带有强烈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倾向,但书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中性教育意义对我们教育的启示是深刻的,直到今天仍然适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学术研究,概念的厘定、辨析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本论文在比较和谐人格与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德育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力图澄清和谐人格教育的涵义,以指导和谐社会下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三全育人”理念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抓手。高校原有的固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探讨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部署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策略,发掘、创新心理育人路径,是当前高校提升心理育人工作实效的迫切问题。高校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增强全员参与工作力量;以全过程育人为关键步骤,构建阶梯式内洽递进服务体系;以全方位育人为重点手段,共建融合多途径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心理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0.
探索职业院校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创新融合的路径,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深推进,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创新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探索“三进三知”模式,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模式,创新发展“三全育人”模式,构建新形势下“互联网+”等新思政实践模式,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质量,同时,还需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更新思政教育理念;巧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实施网络心理思政;创新思政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心积极力量,构建科学思政体系;整合心理与思政教育资源,搭建思政教育平台;还需从学生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国家层面三方面着手,促进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