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江苏省657家星级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探究江苏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旅游地呈集聚分布,在苏北地区呈单核心空间分布,在苏中、苏南地区连绵呈环状分布格局。(2)江苏省乡村旅游地具有“沿路傍水” “环城近景”的分布特征,100万城镇人口是乡村旅游地集聚发展的门槛,大城市周边更容易形成乡村旅游地聚集区。(3)单因子探测结果发现,江苏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4)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经济、社会、自然因素间的交叉作用显著性突出,空气质量与第一产业是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是基础性保障因素,邻近拥有富裕客源的大城市是促使乡村旅游地集聚发展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乡村旅游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北五省区冰雪资源丰富、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冰雪文化厚重,具备优越的冰雪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本文以2019年西北五省区125个滑雪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滑雪场空间布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呈“双核心、集聚化”的空间格局特性,2个高密度区域分别为陕西中部和新疆北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较明显,冷热点分布呈现“西北和东南热,中部区域较冷”的非随机性分布特点。(2)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供给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冰雪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基础,消费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辐射与消费市场。据此建议西北五省区应以中国冰雪旅游新发展极为战略目标,构建“多点连片”空间发展结构,放大核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造多要素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区域协作与联动发展,塑造国际化冰雪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3.
“送客入村”是湖南省协同多方力量推进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殊阶段,系统总结其创设历程、内涵和运行特点、彰显其意义,具有重要价值。“送客入村”模式的运行促成村寨游客量全面增长,但村寨间差异明显,村寨游客总量及其增量均表现出5个等级,出现了“明星村”集群现象,表现出客流“增长亮点片” “负增长交叉分布”的特征。“送客入村”形成的市场机会呈现出3个等级,表现出“市场机会集聚块” “市场机会集聚带”特征,验证了精品线路建设的效果。“送客入村”运行效果的村寨间差异与自身文化内涵、A级旅游景区、交通通达条件有关。“送客入村”模式成功运行的经验归纳为:协同多方力量推进乡村发展是有效途径、“双管齐下”驱动乡村经济市场运作是有效方式、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是坚实基础、特色村寨的获益能力培育是有力抓手、广度与深度“两维梯次推进”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略。细究“送客入村”模式得到以下启示:应重视政府与市场协同作为,注重村民经营意识与技能的“市场培育”,特别要培育示范户与带头人,注重提升“内生动力”。“送客入村”模式可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共享民宿的科学布局对有效释放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Airbnb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共享民宿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Airbnb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整体上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形态,形成4个明显的高密度核心区;(2) 置信度高于99 %的热点区所占比重最大,主要集聚在市中心周围至东四环附近地区,且Airbnb与其他相关地理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3) 休闲娱乐设施数量、距市中心距离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等因素的解释力较强,双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强于单因子,休闲娱乐设施数量对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4) 在影响机制中,房东作为供给者,其选址行为和主观意愿为基础因素;房客作为需求方,其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主导因素;政府作为监管者,其宏观调控举措是调节因素;平台作为管理者,其战略决策和市场推广是引导因素。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耦合交互与权衡制约,各类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了影响共享民宿空间集聚特征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构建滨海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引导滨海旅游业转型发展和保护海岸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从已有文献和专家访谈中提取55个滨海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候选指标,采用Q方法,构建了包括经济环境、旅游发展、平台条件、运营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支持设施等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与已有研究比较,滨海与内陆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基本一致;由于滨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用地矛盾更为突出,滨海地区“运营条件”“地理环境”等指标的权重明显高于内陆地区。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中“经济环境”权重最大、“支持设施”权重最小,二级指标中“合理的旅游及相关规划”最为重要、“专业人才吸引力”权重最小,反映了滨海旅游发展的相对滞后性。本研究可为滨海地区旅游业发展布局、民宿集聚区选址开发和民宿从业者投资建设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量,乡村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典型旅游村落湖州市顾渚村为案例地,从乡村居民视角出发,分析乡村社会重构的特征,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社会重构机制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原有身份,乡村居民从农民、打工者转变为旅游经营者,实现了社会身份的重构。(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乡村,乡村社会关系格局逐渐从“差序格局”转变为“多元格局”,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构。(3)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居民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乡村从传统乡土社区转变为旅游服务社区,实现了社会空间的重构。(4)旅游要素的介入是旅游乡村社会重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空间重构、资源环境驱动、旅游市场驱动、政策制度驱动、行为主体参与6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支撑机制、引导机制、促进/约束机制和引擎机制,各作用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动态耦合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市场连接的途径之一。厘清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城乡要素流动过程及其机制,既是乡村旅游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遵循“过程—特征—机制”的研究思路,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城乡流动要素类型,总结要素流动过程中的规律与特征,进而阐释要素流动机制。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带来的要素流动,既涵盖了人、资金、物资等基础要素,也涵盖了生态、文化等核心要素及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在乡村旅游的萌芽和启动、设计和建设以及运营和转型等发展阶段中,城乡之间的流动要素类型不断增加,要素流向从单向逐步转变为双向,生态和文化是关键要素类型。“需求牵引—价值耦合—市场推动—政策促进”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要素流动机制,合理的流动能促进城乡要素互动以及乡村要素价值增值、类型增多、数量增长,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旅游度假区是近年来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建设热点,从全局视角认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中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促进度假区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世界级度假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2015—2020年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数据基础,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1)当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集聚形态,呈现出以浙江、江苏为核心的“单核主导型”空间格局;(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资源禀赋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制约性因素,国家政策引导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素,市场发育程度是度假区供需格局差异的内在动力,假日制度直接影响度假者出行距离和目的地选择进而影响度假区空间分布,大型赛事活动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助推因素。据此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梳理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空间生产”“空间关联”和“空间正义的重构与消解”3个维度,构建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分析框架,以审视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与背景区域间的空间互动关系。研究认为:旅游活动在贫困社区中的介入过程,是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空间的演化过程;社区在参与旅游扶贫过程中具有空间生产和空间关联的属性;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机理表征为“尺度机理”和“互动机理”;社区与背景区域因空间生产而产生互动,彰显旅游扶贫的空间关联效应,并通过空间生产和空间关联重塑社区及其背景区域间的空间正义格局。相关探讨可以拓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影响研究,深化对社区参与旅游过程及其作用机理的认识,对于新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区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乡村重构已成为国内外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有效路径,进而成为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分析发现:(1)旅游语境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表现为三方面:乡村土地利用变化、村镇体系重构与乡村内部“三生”空间格局重构。(2)经济重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与居民生计方式转变两方面。(3)乡村治理的改善、乡村文化重构是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此外,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从城乡融合发展、保育乡村性以及不同类型乡村的案例比较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旅游是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本文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ArcGIS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不同空间尺度的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山西省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总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中部、东南部高于北部的空间特征。(2)县域尺度上,旅游响应度差异明显,中等响应度县域约占80%;地市尺度上,呈现了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晋城市、晋中市与传统村落数量最少的太原市旅游响应度较高的非均衡特征;区域尺度上,太行、长城、黄河3个旅游板块的旅游响应度表现为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而汾河流域旅游响应度则呈现出中游>下游>上游的空间分异规律。(3)不同尺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的主导影响因子具有差异性,传统村落集中度、旅游发展水平和区域景区优势度对县域尺度的影响明显;旅游发展水平与接待规模对地市尺度的指示性较传统村落集中度显著;从区域响应度影响来看,除传统村落集中度外,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区域乡村旅游组合对3个板块响应度的支持力明显,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对流域旅游响应的作用显著。(4)综合不同尺度影响因子发现,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对传统村落资源禀赋、区域资源组合和旅游发展环境较为敏感,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影响较弱;传统村落集中度对旅游响应度的影响具有普遍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界定研究——以八达岭长城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的概念和关键指标、界定模型,并选取八达岭旅游区作为典型案例区,旅游区周围的6个村落为样本点,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从而获取了旅游经济指标的实测值以及样本空间坐标。然后运用旅游区经济影响指数模型和旅游区经济影响域域值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总体趋势和范围的分析。结果发现,基于户均旅游直接就业和收入标准化值的八达岭旅游区旅游经济影响域域值为2.84千米,该值代表了八达岭旅游区经济辐射范围核心部分。在此基础上,刻画出旅游经济影响域的空间结构,并探讨了空间分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运用GIS技术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选取2001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间断面数据,探讨了转型时期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及异质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基于半变异函数进行了空间异质性格局的模拟。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人均入境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总收入及其增长空间格局集聚态势差异显著,以上海和南京为中心的集聚区表现异常凸显。同时,空间滞后模型检验发现,最小二乘法估计的F统计量均大于100,拟合优度在0.8以上,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残差通过1%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程度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旅游经济中心的极核作用越来越显著。结构化梯度引起的关联效应呈现上升态势,控制旅游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综合作用,共同促进了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随着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入,异质性格局将呈现弱化态势。  相似文献   

14.
Museum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urban revival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ities. As par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museums becomes important. However, it is an under-researched area. This research uses a combined method of Herfindahl index and Gini Coefficient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four categories of factors (demand factors, traffic factors, labor cost factors and facilities factor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useums. It uses London as a case study, discuss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the museums in Greater London. The results prove that a museum agglomeration in Greater London does exist, which is in a distribution of a circular pattern with the city center at the core, meanwhile influenced by the Thames River. It also shows a certain degree of linear distribution of the agglomer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mong the four categori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demand factors are the robust elements that affect museums’ spatial distribu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ve services industrie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re drawn out.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ocial capital as it affects community conflict management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in rural tourism villages. An on-site survey consisting of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was conducted with residents of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These self-administered surveys were obtained from 380 community residents in the study area. A factor-clustering method identified distinct segments: high social capital (52%) and low social capital (47.7%). The estimation of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determ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who were most 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each type of social capi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uit, vegetable and rice farmers who also operated farm-stay businesses and rural activity programmes for tourists had the most social. We suggest that certain types of government policy programmes are helpful for increasing social capital and managing community conflicts by means of involvement in the tourism business.  相似文献   

16.
产业转型是传统渔村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过程,也是实现渔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受乡村统计数据不足的长期影响,传统研究通常采用居民收入构成等指标间接衡量乡村产业转型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乡村产业转型理论,采用企业属性数据构建传统渔村产业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沿海地区22个渔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渔村产业转型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89—2020年,福建省传统渔村产业转型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各阶段企业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无主导产业型渔村逐步消失,且渔村主导产业呈现逐级递进特征;按产业转型特征划分,约60%的渔村属于待转型,已转型渔村占比仅为31.8%,未转型渔村面临难转型的困境;传统渔村产业转型主要受资源(渔业资源)和市场(人口规模)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政策因素的强化和环境因素的优化也有利于推动渔村产业进一步转型。本研究结论可为沿海地区传统渔村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