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收入差距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对收入分配与差距的最新变化进行了研究。2012年城镇、农村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缩小,所以2012年总体收入差距也随之缩小。然而,未来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会扩大,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速度减慢甚至转为收入差距扩大,所以中国总体居民收入差距将会扩大。至于功能性收入分配,由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下降,2012年中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住户、企业和政府间的分配格局继续朝着有利于政府的格局发展,特别是收入再分配制度强化了政府在三者分配格局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从向居民倾斜逐步演变成向政府倾斜。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偏高而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就各经济主体内部收入分配结构而言,政府收入中的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低、生产税比重较高而收入税比重较低、政府社会保险福利支出比重也较低,企业收入差距大、企业间利润分配不均,劳动者报酬和居民财产收入比重均较低且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应该适当调整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并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与各经济主体内部收入分配结构的调节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初次分配中,政府所占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居民和企业收入所占份额发生重大的变化出现在2000年以后,企业收入比重上升了10.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则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格局与初次分配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出现了企业收入比重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比重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的原则。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在国民收入中可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承载着人们对民生的更多期待,因此,在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或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考量政府政策的重要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不仅需要探索具体实现的途径,而且还需要弄清楚决定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是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收入分配的失衡,即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过高且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且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功能性收入分配的失衡,即中国的生产要素没有按照其对生产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则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还将持续下去。这意味着,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国际收支本身,而是要在制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即通过对个人放权让利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以此形成真正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基于收入分配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是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收入分配的失衡,即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过高且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且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功能性收入分配的失衡,即中国的生产要素没有按照其对生产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则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还将持续下去.这意味着,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国际收支本身,而是要在制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即通过"对个人放权让利"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以此形成真正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报酬持续下降,Kaldor增长模型给出该问题的一个研究思路.通过对Kaldor增长模型进行扩展,构造包括资本、劳动和政府的三部门模型,可以描述我国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变迁,及政府的税收政策对要素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作用.根据扩展的Kaldor模型,在投资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劳动所得税税率,增加资本所得税的税率和降低生产税的税率将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改善要素收入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8.
王少国  郭倩倩  王莹 《经济论坛》2023,(12):117-130
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河北省改善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基石。文章基于CFPS数据,分析河北省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内部结构现状,并与河南省、山西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五个代表性省份进行对比,探讨扩大河北省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河北省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初具“橄榄型结构”,但呈现中等收入群体内部不稳定因素较多、回落风险偏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特征;与不同省份对比中,河北省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虽然较高,但绝对收入水平偏低,个人教育水平、家庭抚养比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显著制约着河北省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对此,河北省应结合经济发展趋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扩中”基础,并针对重点人群精准施策,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补充“扩中”来源,在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范“扩中”回落风险。  相似文献   

9.
在本文中,收入分配格局是指劳动者、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在增加值中各占多大的比重。在企业层面上,税收制度不仅通过分配阶段而且深入生产环节对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复杂影响。本文发现:为了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有必要减少间接征税。但从长远来看,其关键是劳动要素变得更加重要;改制提高了资本和政府收入份额,挤压了劳动收入份额;对于中国税收持续超速增长,实际税负上升是主要原因,间接税设计和重复征税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本文对收入分配格局演变做出了谨慎乐观的判断,建议采用"减轻间接征税与加重直接征税并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4个行业中96家深沪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员工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比重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员工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收入比重偏低、因行业管理不规范导致的收入分配异常、忽视广大普通员工的贡献、总经理持股比例过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建立了一个结合两级政府、三种支出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发现除了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负作用外,其他类型的政府支出以及财政分权(由政府间税收收入分配比例反映)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的正负作用取决于支出的初始值和支出的相对生产率诸因素.最优的收入分配比例(指政府的净收入)应该与该级政府的生产性支出的相对生产率相对称,转移支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于调整初始税收收入分配的不均带来的对这个标准的扭曲.每级政府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越小越好,以维持政府能正常运转即可,而每级政府的生产性支出的比例应该与该种支出的相对生产率相对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为基础,从收入分配和部门储蓄倾向等两个方面对居民、企业和政府等国内三个部门的储蓄率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最高,但是,自1992年以来,它实际上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居民部门获得的劳动报酬、财产收入和再分配收入均有所下降;企业储蓄率呈现缓缓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在于其主要支出——对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支出和利息支出长期被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政府储蓄率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低位徘徊之后,于2000年以后急剧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同时政府部门的储蓄倾向也在不断提高。本文的政策建议是:为了实现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的经济运行应全面转向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为重点的轨道上。为达此目的,加速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转型,增加公共支出和对居民的福利支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支付水平,应成为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3.
财政分权、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94年分税制后的经验数据,本文估计了一个包含增长方程、城乡收入差距方程和财政支出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来估算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显著增加,但财政支出的增加并不必然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如果在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上升的同时,使科学教育和农业支出,特别是科学教育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得以增加,将有可能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使城乡收入差距得以缩小。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lanation of the cycles of large fiscal expansion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zations that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model, different coalitions form and change depe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three groups over the degree of redistribution and the timing of debt repayment. I show that seemingly unsustainable fiscal policies arise from a coalition of the poor and the rich whe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s highly unequal. When income is distributed more equally, instead, the patterns of fiscal policy and of the trade balanc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andard predictions of representative agent models. These features of the model seem consistent with available empirical evidence.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建立引入财政分权因素的跨期消费资产定价模型,证明中国财政分权是居民消费决定中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分权程度提高会带来居民收入增长,进而促进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分权程度提高会导致居民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强,进而引起消费的下降。基于中国29个省区1990-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判断。研究发现:预期收入水平和收入不确定性同时受财政分权因素影响,当它们共同进入模型时,只有预期收入水平系数显著为正,收入不确定性变量系数显著水平不稳定且符号不符合预期。无论引入控制变量,还是调整变量度量指标,研究结论都是稳健的。缺失财政分权因素的消费资产定价模型对于中国情况缺乏解释力,融入财政分权因素的模型则较好地拟合中国实际。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tudies how government extraction behaviors respond to local fiscal distress in China. We exploit the 2002 Chinese Income Tax Reform which exogenously cut local government revenues from income taxes roughly by half. We find that, when facing fiscal distress, local officials resort to informal taxes, such as fees and levies, instead of formal taxes to supplement revenue. On average, the increase in informal taxes recovered 75 percen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revenue loss due to the reform. The increases are more pronounced along the intensive margin and are primarily driven by more extractions from large firms. We also find that the reform led to reductions in investment and growth rates of small firms and consistently more small firms in the total siz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7.
The literature has been inconclusive regarding the welfare effect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D), defined here as the extent to which local governments collect and spend local tax revenues. We present an original model to investigate formally the distributional and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FD. In contrast to the standard approach that compares the implications of full FD with that of centralization, we consider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hooses the level of FD to maximize welfare in a heterogeneous country. Noncooperatively, local governments choose their tax collection effort to maximize local utility. We show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tax rate leads optimal FD to increase so as to compensate for the welfare loss from decreasing optimal local tax effort. Hence, welfar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mprove in FD at its intermediate, rather than extreme, levels. We coin this result as the decentralization-Laffer curve. As regional spillovers increase, FD is less desirable as it deteriorates welfar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finding provides a novel support for the decentralization theorem and contributes to the fiscal policy debate.  相似文献   

18.
Government’s behavior is expected to be non-neutral in terms of impacts on both welfare and inequality. It is acknowledged in most literature that fiscal policy often involves trade-off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equality.By applying an equilibrium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 capable of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policy variables and the endogenous cross-section distribution of income, wealth, consumption and leisure, this paper aims at assessing (i) the optimal menu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as well as of (ii) their inter-temporal financing. These are key issues in times of fiscal imbalances and their correction is dominating the current (European) policy agenda.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分析,作者发现结构失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障碍,人口红利逐渐式微加剧了我国向高收入组跨越的难度。在调节结构失衡的过程中,应以收入分配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建立集体工资谈判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和财税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由技术内生化阶段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变,实现增长阶段的跨越。  相似文献   

20.
拉弗曲线的深度分析--兼析中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政策涵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不利.个人所得税应成为再分配的调节工具之一,适当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机制并不会像想象的那样伤害效率.但强调效率的人会以拉弗曲线为依据,主张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本文对拉弗曲线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证明拉弗曲线在说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与税收之间的关系时,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和局限性.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应该加重高收入者税负,尽量不伤害中间阶层,减轻低收入者税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