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玉玲  芮俊杰 《魅力中国》2010,(32):295-295,292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多年来史学界大都将其定性为一个出卖维新派,复辟帝制的政治反面人物。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要求我们,应该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不能因为袁世凯的某些反动政治表现就把他的历史功绩全部抹杀,他在一定时期对社会某些方面的发展还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的,本文主要针对其在戊戌时期的练兵思想及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宏伟巨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既《史记》之后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两部典籍在史学价值上可以比肩,但在史家生平,写作背景、编纂体例、取材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唐传奇是我国唐代新兴的一种文体,本文从唐传奇的史学渊源、史学氛围、史学表现等方面阐述了唐传奇是正史的多途发展中走向民间的一种形式,是通俗史学的初始阶段。唐传奇以"奇"为目标,有很多虚构和艺术成分,但从发展流变过程中,我们感到历史意识、历史观念、历史体裁、历史内容均在传奇中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浅谈历史教育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现实服务,即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只有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才能充分展示史学的价值,而史学的知识性、借鉴性、教育性等特点,对于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完善,唯物史观的形成,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以及提高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进  相似文献   

5.
苏维托尼乌斯是罗马帝国的一位史学家,他的<帝王传>有着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苏维托尼乌斯与其同时代的史学家塔西佗、普鲁塔克相比较,在史学严肃性方面、材料取舍方面、文学形式方面和史学态度方面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史学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心理特征,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是史学文本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一部美国历史课本翻译为例,结合翻译目的论,分析史学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探索适用于史学文本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环境史学在20世纪末发展为继政治史、经济史、文化社会史之后历史编纂学的第四大类型;在中国,与环境有关的历史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应对这股潮流,从中汲取推动本学科发展的力量,是摆在经济史学科面前的新课题。2005年11月17日,中国经济史论坛召开由中国社会科  相似文献   

8.
一、清末军火商品化的历史条件在清末军火工业发展的50年间,其产品经历了一个逐步向商品形态转化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清末军工企业开始实行成本核算,力求避免亏本经营,这是这一时期部分军品商品化的基本动因。毫无疑问,清王朝创办军火工业的直接目的是追求产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军工企业的创办经费和常年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其原料的供给和产品的分配,也都分别由清朝中央和省两级政府控制、安排,  相似文献   

9.
年鉴学派作为20世纪最负盛名的史学流派,其总体史研究、跨学科研究和问题史学的观点对世界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改变了过去史学研究的狭小范围和闭塞的研究方法,对于史学研究而言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可以促进研究领域和方法的拓展与深化。若遵循全面历史的研究方向与原则,年鉴学派自身的发展过程亦可以看作是史学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10.
邵大路 《黑河学刊》2010,(11):80-82
依留存下来的作品可见,波利比乌斯在他的《通史》第十二卷中,在批判提迈乌斯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历史编纂理论,是古希腊第一位较完整地表述自己的史学思想的历史学家。从《通史》第十二卷可以看到,波利比乌斯强调历史学家的实际经验,主张史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和保持公正的史德,坚持求真的史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以刘师培在清末民族资产阶级宪政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国民约精义》中对《社会契约论》的解读为视角,讨论他对社会契约(民约)的认识,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三段说,以及对君主、政府、人民三者关系的认识.结论是:刘师培从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出发,为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鼓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观念,对民众进行“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在当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他试图用中华上古的旧有典籍来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观念戴上一顶本土论的帽子,其论证方法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也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刘师培等“国粹派”追求的幻灭当属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尽管这次改革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为不容忽视,具有历史必然性。晚清时期慈禧专权、甲午战争惨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出现,对光绪帝力图改革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同时光绪帝能够支持戊戌变法并在这场变革中有所作为,对19世纪末晚清时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We assess the role of silver price fluctuations in Chinese trade and GDP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en China still had a bimetallic (silver/copper) monetary system, in which silver was mostly used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Using a structural VAR (SVAR) with blockwise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we identify the impact of silver price shock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from 1867, when trade data became available, to 1910, one year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collapsed. We find that silver price shocks had a sizable impact on both imports and exports but only a very minor effect on the trade balance, only a marginal impact on growth, and almost no effect on domestic prices. Stronger effects were partly mitigated by inelastic export quantities. Generally, the effect of silver price shocks, while considerable, was only short-lived, displaying no persistence in either direction. We find that the bimetallic system in Qing China might have mitigated a potential positive effect of silver depreciation but did not reverse the effect, which – contrary to claims made i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 was responsible for neither the worsening trade balance nor the inflation and the quickly increasing imports that occurred during our sample period.  相似文献   

14.
西藏反分裂斗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仁人志士反对封建压迫,抗争西方列强分裂瓜分华夏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梳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以来不同历史阶段西藏反分裂斗争历程,明确其经验启示,对于我国政府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治藏方略,取得西藏反分裂斗争的最终胜利。实现西藏地方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潘莉  杜宏 《改革与开放》2011,(18):196-197
世博会是一项展示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所取得成就的世界最高级别的博览会,也是各国展示国家形象的大舞台.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源远流长,本文截取中国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参加世博会的史实,从中窥探出中国国家形象在这一百多年间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有过繁荣发展时期。清末民初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调整了满洲边疆的封禁政策,审时度势,制定并实施了"弛禁"、"全部开禁"、移民实边、工商各业全面开放等有利于当时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团原是乡村自卫组织,但随着晚清社会动乱的加剧,民团势力开始兴起,逐步演化为掌握乡村基层权力的"自治"机构.就地处西南边疆的广西而言,民国初年,民团已成为乡村基层社会新的权力中心,乡村地方出现了军事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曾有国家举债之事,但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制度上看,都并非现代财政意义上的“公债”。经过相关人士的译介,现代财政意义上的“公债”概念渐为晚清社会所知晓。“公债”的词义亦经历了由古至今与中西交汇的转换与融合演进过程。“公债”概念形成与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清廷财政变革的实践过程。甲午战后,朝野逐渐对公债举借背后所关涉的国家财政制度、债权关系、国家信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晚清民初,现代意义的“公债”概念以及知识与制度体系逐步被塑造和建构起来。在国家财政制度剧烈转型之时,清廷亦展开了公债发行的艰难尝试与制度移植。  相似文献   

19.
非政府组织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贵宏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110-114
考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揭示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晚清中国出现了市民社会的雏形.民国时期市民社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前,市民社会陷入衰落和沉寂。改革开放之后,市民社会得以兴起和发展。目前,中国市民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正向完整的市民社会迈进。未来中国市民社会是由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公民私人组织和市民社会组织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构成的,而非政府组织是其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0.
方钦 《南方经济》2016,35(12):87-103
文章是对传统中国社会产权制度的定性研究。文章认为,进行定性分析既要避免陷入生搬硬套以西方历史经验为基础的产权理论的窠臼,也要避免盲目强调中国经验的特殊性。必须从特殊经验中去发掘一般性事实的存在。所以文章以清代闽北地区土地买卖文书作为经验材料,反思了学界对于传统社会产权形态研究的现状及其问题,并根据从闽北文书中反映出的一般性事实,认为我国传统社会产权制度是一种“宗法财产权”,即财产权利的界定以身份世系为基础。在宗法财产权的制度安排下:并非个人的财产决定其在社会秩序中的身份,而是其身份决定了个人对于财物的可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