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妙娟 《魅力中国》2010,(21):61-61
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留意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作业编排中体现生活化,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张璞 《魅力中国》2014,(10):143-143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生活与数学     
郭艳玲 《魅力中国》2012,(29):156-156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数学,数学的妙用处处都可以体现。从社会生活中去挖掘数学的功能,提炼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质疑、交流、合作等活动中,启发数学的思维,培养智力。  相似文献   

4.
杨秋瑶 《魅力中国》2010,(17):265-266
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相似文献   

5.
郑丽 《魅力中国》2011,(1):266-266
一、培养学生思维动机、激发学生思维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与需要而产生的,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通过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  相似文献   

6.
朱阿妮 《西部大开发》2011,(10):128-128
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个性体验。学生需要在情景交融中走进数学,在充分体验中发现数学,在合作探究中品评数学,在联系生活中放飞数学。这样的数学学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刘惠莲 《魅力中国》2010,(6):179-179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何剑彬 《魅力中国》2010,(3):160-161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9.
荆焕斌 《魅力中国》2011,(6):218-218
数学家华罗庆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只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朝君 《魅力中国》2013,(17):145-145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现在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少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形不成量的实际观念和鲜明的图形表象。基于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从而促使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丁胜 《魅力中国》2013,(22):279-279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跟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应用数学兴趣化。生活化.学生在生治中应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能力。21世纪数学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蒋正才 《科学决策》2008,(12):81-81
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贴近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强化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感受到所学数学的价值、意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为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辉 《西部大开发》2010,(9):48-48,51
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巧妙地把握数学教学技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中以活动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更可以有效实现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恰当运用故事、图片和实际生活事例等方式,创设情境气氛,使他们喜欢数学;用数学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相似文献   

16.
康嫚 《西部大开发》2010,(8):116-116
《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既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而又让数学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才能真实地显现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只有让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才能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7.
赵蕊 《魅力中国》2011,(4):51-52
数学应用意识表现有: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此我认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的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孙静红 《魅力中国》2011,(3):130-130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作业自然如此。只有来源于生活,又能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在作业领域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生动活泼、充满智慧与情趣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展示个性。给学生一片发展的天空!  相似文献   

19.
王学芹 《魅力中国》2013,(5):245-245
本文从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四个方面,分析了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王桂玉 《开放潮》2006,(3):55-56
传统数学突显其学科属性,使数学教学被赋予了浓厚的学科色彩。单纯的知识传授知识导致了教学内容抽象单调,教学过程严肃乏味,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应当成为教学的目标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一直是数学课堂数学教学的老课题。新课程提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