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什么是诗质美,论述了应该如何评价徐志摩诗中突出而独到的诗质美,指出尽管过去对徐志摩及其作品的评价因各种原因而有失公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被有所忽略甚至有所贬抑的美质就凸显出来,这种诗质美不仅属于诗歌,而且属于整个文学艺术,因此应对其予以公正和充分的评价,还其本来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徐志摩名字号作全面系统的考察,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对徐志摩①出生时,父亲取的名、字、号之意做说明,以了解徐氏家世的某些特点,窥见其父取名时的用心良苦和殷切期待;二是对“志摩”名字的由来及含义做梳理与考辨,以廓谬说、正视听,了却一桩公案;三是对徐志摩的笔名、别号资料作广泛、耐心而又细致的收集及具体统计;四是对外文名则做新的阐发,发前人之所未发,且有些许新论。至此,徐志摩名字号问题得以釐清。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对徐志摩作品特别是《再别康桥》的分析,阐述了徐志摩与康桥之关系,论述了徐志摩的艺术观和艺术追述,以及他对新诗复杂而认真的实践,进而说明了其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作者把徐志摩放在整个新诗发展过程中进行分析,通过把他与同时代的其他新诗人进行比较,说明徐志摩与生俱来的诗人禀赋使他的诗成为中国新诗最初阶段的第一个高峰,进而深入分析其诗歌最明显的关学特征:轻柔感、音乐感、形式感。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熟悉江南小城镇,其诗歌《盖上几张油纸》《一条金色的光痕》《太平景象》、散文《我的祖母之死》、小说《家德》《老李》《船上》均为江南小城镇文学。徐志摩的江南小镇城文学展现了江南的诗情画意,抒写了对于亲人、同学和家仆“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以及对于穷苦人的同情。徐志摩热爱江南小城镇,但作为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海归”,其江南小城镇叙事常常以“他者”为视角。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能融贯中西.他的诗歌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与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结合体,弥补了新诗在对旧诗的抗争中忽视了艺术形式追求的这个大缺陷.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之新诗,其实也是其父徐申如的民主、先进、科学的思想和言行潜移默化而造就的。如说徐志摩的身体哲学关键词是“自由开合”与“浪漫复调”,那么,与之对应的徐申如的身体哲学关键词便是“居旧企新,随势化仁”。徐志摩和徐申如的身体哲学,让我们在原本认知能力之生理局限上的突破,有着具有了不断可塑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正直爱国”的爱国情怀,与他早年的政治意识有关。他爱家乡的情怀,还体现在用硖石方言写诗,《一道金色的光痕》颇具代表性。作为一个浪漫诗人徐志摩,早年还曾参与过海宁地方志的校勘。这既与他学养中的历史功底有关,又与是梁启超学生分不开。剑桥影响了徐志摩的文学发展,反过来,徐志摩的文学又影响着英国文学界。  相似文献   

9.
从浙西地域文化传统的角度对徐志摩诗风的“轻柔”“多情”“飘逸”进行了文化溯源性探讨,可以发现:它与浙西文化的“水性”品格、“尊情”传统、“尚自由”的风尚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徐志摩诗风中的“艳”“俗”,显然受到过江南宫体诗、艳情诗的影响,但其却不失“雅”的品格,这与浙西文化追求的“雅俗共济”与“醇雅清空”的特点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散文,清丽淡雅、含蓄深沉,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风范;徐志摩的散文,富丽浓艳、浪漫灵动,正是文化游子对家园文化的扬弃与对西方文化的热烈认同。  相似文献   

11.
《闻见异辞》,晚清志怪小说集,从鲁迅到现在治小说史者均有提及。作者许秋垞,清代后期海宁人,对其生平,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均注曰不详。据该文考证,许秋垞,名汶澜,字东瀛,号秋垞,绿筠居士。生于嘉庆八年(1803)六月。祖父许嘉猷,曾任沛县知县,与著名文人张惠言、程恩泽交厚。伯祖许良谟,父许元锡俱知名于乡里。  相似文献   

12.
王学海 《嘉兴学院学报》2011,23(4):51-54,86
中国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一大批坚守"活体传承"的坚韧守美者,徐为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徐为剧作选》既具有反封建意义和教育价值,又体现了多元的美学追求,让我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中国戏曲的走向:运用王国维的"以歌舞演故事"应有剧限,那才会不失戏曲的本质;寓当下性的戏曲性,与剧本要有严格的思想蕴涵是不矛盾的;戏曲的美学基础就定位在观众"接受美学"的欢笑与泪水之会通的共鸣中。  相似文献   

13.
表“处所”的“许”的地域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中“许”之“处所”义用得最多,而在同时期的“北魏三书”中却使用很少。通过探究“许”语源,观其在魏晋六朝以后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许”其他用法的大语言背景,认为袁“处所”的“许”有可能是南方的一个方言词。  相似文献   

14.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浪漫主义艺术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用无限的幻想和饱满的热情,来抒发主体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表现内在精神世界的渴望。但中西方浪漫主义美术无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具体艺术表现形式来看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浪漫主义艺术家徐渭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中得以充分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