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国际银行设施(IBF)是全世界第一个内外分离型的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其监管机制较为完善,在制定法律法规和设立监管机构上,对我国发展上海离岸金融中心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先分析IBF监管体系,再试着探讨在上海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可以从中学习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离岸金融中心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企业提供国际融资平台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层级分析法和模糊判断法对上海和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进行量化比较发现,上海在我国最具有发展离岸中心的优势条件,建议采用内外分离式作为发展上海离岸金融中心模式.此外,还应该加强沪港金融中心互动协作、加强离岸金融业务创新、强化离岸金融监管、完善离岸金融配套措施等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3.
上海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区域选择的视角,对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路径进行了分析归纳,结合实际,对我国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并根据金融中心的相关理论以及全球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研究分析了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可行性,对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和路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沈战 《生产力研究》2014,(12):43-46
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金融越来越国家化、自由化,构建离岸金融市场如滚滚潮流般涌来。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很多国家纷纷设立了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向东亚中心的中国发起了严峻的挑战。怎样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打造国家化金融市场成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上海是中国经济"领头羊",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优惠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优势,建立和发展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是实现我国国家化金融市场的战略抉择。中央政府发文明确指出要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离岸金融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主要构成部分,它的构建和发展将对贸易中心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文章研究和探索了建立和发展上海离岸金融市场重大的现实意义及优势,并提出了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发展对策,希望能够为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滨海新区设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新区被批准成为继深圳、上海后我国第三个离岸金融试验地,构建滨海新区离岸金融市场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与金融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本文探讨了滨海新区如何发展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并就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操作、政策支持、风险监管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6.
离岸金融中心以税率较低、高度保密、监管宽松等特点成为全球资本的集散地,它对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离岸金融中心也受到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声讨.本文从税收视角分析离岸金融中心的类型、作用、弊病,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鲁国强 《经济经纬》2008,(1):161-164
离岸金融的发展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开放具有重要作用,但离岸金融的风险伴随着离岸金融的迅速发展在孕育.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宜先采用内外分离型,监管当局要重视离岸金融风险的管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严格监管,尤其要加强离岸金融法制建设.要明确离岸银行管理法规的适用对象、明确离岸银行准入的条件、明确规定预警制度和协调保密与反洗钱的规定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离岸金融的发展背景,通过对天津具备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分析,提出了几条关于建立天津离岸金融中心的对策及建议,对研究和探讨如何在天津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2003年初创以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在保持着较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一直受离岸金融产品对投资者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的困扰。该文在法与金融理论框架下考察了不同监管机制在香港离岸市场这一存在法系冲突的环境下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并得出了香港离岸市场的问题植根于我国与法系相关的监管偏好。文章结合监管模式选择等相关理论,探讨了现行监管机制的弊端,并根据离岸市场现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法系监管偏好的趋利避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设立试验区不完全是区域经济政策,区域金融领域试点"倒逼"改革的逻辑未必成立。金融机构、企业进驻试验区的着眼点是跨越"二线",而非在区内发展。继上海之后,国内其他区域复制该模式的必要性不大,试验区摸索的成功经验可直接在全国推广。试验区离岸金融业务模式可能与其他离岸金融中心类似,套利带来的利弊同样存在,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较为有限。近期应区分一线、二线、区内三块分别设计相关政策,中期应关注人民币贬值预期对离岸金融的影响,远期应考虑试验区、香港、其他国外离岸人民币中心之间的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前国内越来越多企业都在国际避税地注册了离岸公司。各种利益的驱使,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注册离岸公司,然而这种离岸经营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资本外逃,减少了国家的税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滋长了腐败。为此,应注重国际合作,加强对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适度限制有关机构在内地开展离岸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1月人民银行开始向香港银行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香港自此踏出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诸多优势,离岸人民币业务在香港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后也已初具规模,香港正在向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迈进。  相似文献   

13.
对离岸金融市场的适度监管是人民币反洗钱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构建人民币离岸市场金融自由度模型。本着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反洗钱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运用静态博弈分析离岸银行与在岸银行、离岸税收机构与在岸税收机构四方博弈的均衡结果,寻求有效金融自由度,进而提出人民币离岸市场反洗钱监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点是:金融交易主要是在外国人之间进行的,交易使用的货币是外国货币.因此,离岸金融中心又称"境外金融中心",即为境外的交易提供一个境内的场所.从60年代开始,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很快,各种形式的离岸金融中心遍及欧洲、美洲和亚洲,而新的离岸金融中心还在不断涌现.离岸金融中心对借贷者和银行的吸引力主要是:(1)无政府管制.政府可以对本国金融市场管制很严,但对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离岸金融市场却几乎不加管制.(2)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九大典型并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离岸金融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以协调证券资产调查和外部贷款作为离岸金融发展变量,使用2001—2012年面板数据验证了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检验了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对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和进出口额3个核心指标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不仅提升了样本地区经济效应,还佐证了离岸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对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和加快全球金融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上海金融国际化的重点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传辉  历咏 《财经研究》2000,26(6):10-15
本文在分析上海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的基础上,阐述了上海金融国际化的四个重点2领域:金融机构国际化的重点-外资金融机的构的准入: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重点-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办: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重点-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点-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离岸金融中心:国际避税与反避税中南财经大学投资研究所张正鑫一、离岸金融中心的避税机制1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离岸金融中心并不是为避税而产生,但其产生后却内含有避税的制度因素。1944年7月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构筑了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它是英美...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海开发需要金融的支持,没有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难以实现资金的快速集聚。发展离岸金融,在连云港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对加快江苏沿海开发开放具有全局意义。建没连云港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1.东方桥头堡的发展涉及全局连云港发展的问题之所以会“涉及全局”,  相似文献   

19.
朱文豪 《时代经贸》2012,(4):161-162
离岸金融在上世纪60年代的兴起,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使传统的、分割的信贷市场变成统一的国际借贷市场,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彻底国际化、自由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在迅速扩大,而我国在经常项目实现自由兑换后,资本项目一直都没有开放,经济学界提出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这样的课题。本文在分析了离岸金融的基础理论及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中的问题及经验借鉴,并解析了人民币离岸业务在香港的发展路径,提出了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的两种发展模式:短期发晨模式一发展债市、开放股市和长期发展模式-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最后分析了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将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离岸金融中心是经营外币或境外货币的国际金融中心,它是金融交易受法律条例管制比较少或不受任何法制管制的国际金融市场。当前,世界上的离岸金融中心遍及五大洲,种类也趋多样化。一、从金融中心的行为职能来看,离岸金融中心可划分为记账中心、供应资金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