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东红 《时代金融》2014,(6):31-32,37
从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的角度区分界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对于理解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争论及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论文比较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衍生背景、现实定位、资源配置特点、创新内容及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剖析了二者各自具有的竞争优势;在揭示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竞合与共生的商业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二者相互合作、共生共赢的举措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互联网金融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而更多的获取金融数据,则二者竞争的关键内容。目前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其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且这种冲击主要来源于传统金融行业。因此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缘起、风险及其监督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详细的阐述了互联网的缘起、存在的风险,以及监管的思路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内涵、业务模式、发展现状和风险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主要涉及信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普惠金融和长尾理论等概念,并且存在监管与法规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信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特殊风险等.因此,为维护互联网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其监管思路应体现包容性、开放性和适应性,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构建包括法制建设、市场自律和外部监管“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及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经营主体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市场流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和货币政策风险等。发达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要包括对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银行、众筹融资的监管。为改善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应明确监管原则,适度监管和协调监管并重;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完善互联网监管规则,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及监管主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分析二者的风险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使传统金融产生了资金分流;互联网金融使原有的风险边界扩大,并产生了信息科技风险、长尾风险等新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更加迅速、复杂,并且易扩大。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一定的业务竞争,但是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不能照搬传统金融,应考虑更多的互联网因素和长尾因素。  相似文献   

6.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洗钱风险,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基础层次的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创新,还是互联网金融延伸层次的金融工具、业务形态和组织形态创新,其在便利交易,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潜伏着一定的洗钱风险。为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应强化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应以客户身份识别为监管重点,并建立以“合理怀疑”为基础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分成网络融资、大数据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三类,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关系。同时,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金安全风险、长尾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等问题。因此,为控制或减少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所带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应该构建必要的信息安全和信息披露机制,实施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和相关法律法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和发展的基础上,主要从盈利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融资、风险以及金融脱媒等方面对传统金融业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要从处理好金融监管机构、主体与行为监管、各监管环节之间的关系来加强和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自律、积极创新,还要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加强系统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其在信息传递、资金安全、风险补偿和法律保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极有可能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我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却存在着消费者自身风险辨识能力差、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披露缺乏监管、互联网金融资金安全和保障体系不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的缺陷。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投资者自身、互联网金融平台、资金安全和保障体系、金融法律法规建设等视角,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10.
世界范围内,成熟的评级体系有其趋同的范式。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实力薄弱,未来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评级处于混乱状态,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存在重大缺陷。未来政府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同时行业本身应建立完善的评级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项目的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金融逐渐深入社会,在大众关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便捷效应时,应考虑到其存在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犯罪风险等。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了其风险问题的成因;接着参考了美国和欧盟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经验;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监管机制,同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强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韩冬 《河北金融》2014,(2):26-28
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经营模式有着交易成本低、信息处理快等优势和机会,同时也存在着身份认定、监管标准缺失等劣势和风险.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风险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外环境,认为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政府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从完善网络实名制认证和信用评级、加强资金监管和宣传力度、健全有关监管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金融各业态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走向高效、便捷、普惠道路的抓手。传统金融行业要充分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突破现有发展模式的瓶颈,从而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操作风险、系统风险和法律风险,本文从监管体系、安全体系和法律体系方面思考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金融发展史上较为特殊的金融业态。KMRW声誉模型、互联网经济学理论、梅特卡夫定律和长尾理论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现阶段学者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渊源、发展动力、内在属性、发展模式、风险与监管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五大方面,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亦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如互联网金融的属性研究、风险测量研究、思维研究、权利异化研究等,对这些问题的厘清将会有助于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进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实现了创新性的快速发展,在提升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包含了较大的经营性、技术性和市场性风险因素。现有的监管政策尚未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变革,在监管政策体系、机构整合、功能统筹、风险化解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监管政策体系、明确监管主体职责以及加强部门间的监管功能协同等政策建议,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包容审慎是我国新经济领域政府监管权行使的重要原则.以互联网金融发展实践为例,考察表明互联网金融包容发展中广泛存在监管缺位,同时互联网金融审慎监管实践又表现为包容不足,这些极端的监管现状突出体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重大监管失序事件频发,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备受广泛质疑.以包容审慎监管来审视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遵循以科技创新、风险防控、金融特性为着力点的监管思路.在包容审慎监管原则的指引下,科学监管应主要集中于推进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改革,寻求多元监管替代机制,创新事中监管秩序和科学设计惩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屈岩 《金融会计》2014,(7):27-30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创新,但与传统金融相比,其金融风险、监管风险、行业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更值得关注。本文主要以余额宝这一网络金融创新产品为视角,从当前类余额宝等网络金融产品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的新生事物,为我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极大的活力,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互联网金融深刻地改变了“板凳金融”的运行方式,但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信用与风险.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抓住准入、交易和退出三个关键环节,突出“自担风险”这个核心,强化行业自律,实现监管与自律并重,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控机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要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金融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互联网金融不仅具有传统金融业的风险,同时还具有因使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技术创新风险、信息安全风险、合规风险等。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互联网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和多变,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实践来看,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金融业风险防范需要,迫切需要重构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按照市场化原则实行功能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切实保护金融投资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对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运营带来的风险冲击进行研究。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涉及客户资金交易风险控制的开户认证、交易支付等环节,仍主要依赖于银行实现,而交易支付中的信息停留在前端互联网企业,信息的相互割裂增大了银行运营中的风险,风险向银行传导的途径增多,对银行风险管理带来较大影响。其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存在多头接入、支付交易、洗钱套现和信息泄露等风险,P2P平台存在监管、声誉和违约转嫁等风险,电商平台存在信用卡套现、循环透支和虚假交易等风险,这三类与银行运营密切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对银行运营潜在风险冲击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