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更多依赖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部署和要求提出了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的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动力来源之一,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的大力支持,本文就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围绕这两条主线,未来五年我国的金融改革将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同发展。"十二五"是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发展是加快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在推进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的支持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文章从陕西金融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金融支持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结合陕西实际,提出了金融支持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明确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度,加快金融创新,加强农村金融扶持,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  相似文献   

4.
当前各国金融组织体系仍处在变革时期,中小银行改革与发展令人瞩目.发展区域性股份制中小银行,加快我国金融制度改革和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步伐,既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也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公开市场业务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储备货币规划,其次要加快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和金融改革的进程,加快和完善国债市场的发展,加速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经济中,科技与金融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金融与科技呈现出相互结合、互利互动的关系。科技与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其相互结合对于落实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湖北如何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以社区金融促进我省社区管理服务的改革和发展,以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并实现低碳"中部崛起"?根据对黄石市社区金融发展现状的实际调查,本文尝试分析了湖北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改革中的经济学因素。提出利用高科技、以碳金融推进我省社区金融发展,以社区金融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城市基层改革实现湖北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国商情》2013,(1):3
2012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62号)。"规划"从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总体要求、服务业发展重点、扩大服务业开放、改革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规划实施保障六方面进行了阐述。现将有关内容摘选如下。《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范围是服务产业和可以市场化发展的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年来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有关讨论,从理论、国际比较、现实国情、制度分析等视角明确提出政策性金融是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机制性支撑。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20年来对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显著成效,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应通过加快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总体方向是按照"政策性目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原则,建立起"政策定位明晰、专业分工明确、服务功能完善、治理机制规范、风险控制有效"的现代政策性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球金融市场化改革愈演愈烈的研究背景,以1996~2017年全球175个国家(地区)为样本,考察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异质性影响,检验银行信贷的传导机制,并结合双循环新格局战略背景总结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启示。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化阻碍了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发达经济体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特征,发展中经济体呈现持续抑制的特征;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中介变量,金融市场化主要通过私营信贷渠道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双循环发展背景下,中国应在加大金融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同时,辅之必要的配套监管措施,方可发挥金融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发展路径,具体可阐释为金融国际化之路、金融市场化之路、金融开放化之路和金融法治化之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高效协作是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基本发展模式。通过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要素将进一步生成与集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大提升,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将高质量做好,经典的“三元悖论”将得到有效调和,金融强国坚实的法治保障将加快筑牢。探究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有助于切实学懂、弄通、做实金融强国建设的行动路线图,也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不应否认,二十年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至今,我国的金融发展仍处于金融抑制状态,距离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本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金融约束的理论、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在对金融自由化不当观念的匡正基础上,指出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不失为推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可行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已成必然的趋势。应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克服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和政府金融监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金融创新、金融改革对于世界及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影响的分析,论述了金融创新的动因、存在的缺陷及我国金融创新的前景趋势。指出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金融创新将进入一个发展高潮期,并将成为推动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构建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现象较为严重,农村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农村金融改革尚需深化.为满足我国"三农"经济对农村金融的多元化需求,应当推进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地方化、商业化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要转换经营思路,邮政储蓄银行应成为市场化运作的"农村金融超市".应当健全农村非正规金融体系,重塑"三农"政策性金融扶助体系,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三农"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提升能源科技和装备水平、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列为"十二五"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作为推动我国石油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之一,在我国宏观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大环境下,以科技提升带动石油产业发展,不仅满足了公司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还改善了我国  相似文献   

18.
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分解为对外开放程度、教育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采用2005—2015年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进行夏普利值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市场化和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较大,而对外开放、教育发展和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较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和金融发展以及推进城镇化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采用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的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呈现倒U形曲线,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发展、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市场化和城镇化等因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越大。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以及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宏观政策     
《中国科技投资》2012,(25):11-12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和推进全国海水淡化科技发展与创新,支撑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全球海水淡化市场规模将会达到700-950亿美元。从区域来看,未来20年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增长最快的仍然是中东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西班牙、印度和中国。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科技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我国开发性金融在金融制度建设、市场机制建设和经济全面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并以规划引领业务发展、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助推了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由于我国开发性金融业务起步晚、时间短,在业务运行实践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必须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加快金融研发和创新、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建立有关业务退出机制等方面加以解决,以保证开发性金融的健康永续发展,从而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