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与企业》2007,(4):77-77
本书就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等问题,从经济增长与外国投资、消除贫困、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社会保护与公共政策及农村发展等四个方面做了深入探讨,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问题上的观点,比如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及其衍生意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等。  相似文献   

2.
区域品牌具有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区域品牌的建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学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研判“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旨在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苏北丰县大沙河苹果的产销现状,具体从果农群体的电商营销最适接受性和收益性,物流体系与消费者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的契合性,今后一个时期“互联网+”模式下大沙河苹果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的趋势3个方面阐述来自在校学生视角的独到见解,以期形成地方政府、果农、消费者三方的良性互动收益模式,切实增强带有区域乡土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营销实践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工业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的重头戏,越来越引起各地的重视和关注,纷纷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如何认识和推进工业立市,加速区域工业膨胀壮大,成为各地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山东省乳山市按照“凝聚共识、注重实际、强化特色、重点突破”的思路,全面实施了“工业立市”战略,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来我国区域产业环境变化的总体态势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是实施“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的前提。在充分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产业组织结构”和“政府行为”五个维度构建了测度区域产业发展环境差异性及变动性的指标体系,根据“十一五”期间31个省(市、区)的产业发展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了相应指标权重,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及变动性。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格局并没有明显改善,“需求条件”和“产业组织结构”是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特征变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发展中,都市圈是重要单元,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形态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郑州都市圈为例,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基于“三生”功能,结合县域统计年鉴数据选出21个指标,构建都市圈“三生”空间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熵权法和空间功能测度分析郑州都市圈“三生”空间的特征,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Ward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三生”空间功能值进行分区,进一步对郑州都市圈“三生”功能提出4类优化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重点是再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越发突出,大力推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已成共识。然而,发展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必须消除认识上的偏差,正视行业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节能减排、规模与规范、技术装备等重点环节。这是推进“十二五”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总会计师》2012,(7):32-33
2011年2月,财政部下发的《2011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明确表示将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云计算”等新型服务业态的政府采购工作,不断拓展服务类采购领域;2012年3月,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附录部分中,政府对“云计算”的定义给出了官方的解释。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对“云计算”产业的高度重视和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房地产》2023,(5):52-55
2021年以来,政策不断加持下,产业园区发展也从销售思维向管理运营思维转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贯彻实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专精特新”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产业园区在推动“专精特新”的工作中,要细分行业资源,要聚焦企业痛点,让产业服务更加精细化,更加高效。通过产业园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做法能够为企业解决用地需求、提供融资便利、安排管理咨询等,从而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诞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0.
时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诉求与主攻目标。笔者最近应邀到“长三角”部分二三四线城市,考察调研产业经济发展与布局,发现各地无论是“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是“三年行动规划”,都不约而同地将服务业经济,推举为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企业世界》2007,(12):27
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寻找新的发展平台,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广州市决定将加强与珠三角经济区(小珠三角)各市的合作,使广州成为“小珠三角”发展的引擎。同时,在CEPA实施的大背景下,加强与粤港澳“大珠三角”的合作,使广州发展成为“大珠三角”的研发和制造业基地。另外,还将加强与“泛珠三角”,包括闽、赣、湘、桂、琼等9+2的省市的区域合作,拓展广州的发展腹地和空间。通过上述合作提升产业价值环节,加快转入以提高价值链为主的新的发展模式,创造“合作红利”。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关于在全市开展“十二五”规划大研讨的要求,配合上海工业与信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更好谋划上海工业产业与信息化的长远发展,4月13日上午,市政府艾宝俊副市长主持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就“如何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创新、融合、转型、提质”等主题,邀请了本市十一位大型企业集团领导及有关专家参加了座谈研讨,上海工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作为本市唯一的咨询机构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会上,该公司总经理董锡健就上海工业产业调结构、促转型的紧迫问题,提出了(1)在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同时,注重发展民生类制造产业;(2)从传统轻纺工业,调整/转型为时尚产业;(3)从以往工业产业/“铺摊子、造厂房、上项目”,到注重投资“软实力”;(4)从“创意产业”,向“产业创意”调整/转型;(5)从狭义的“产业服务业”,向广义的“服务型制造业”调整/转型;(6)从“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调整转型等六点思路与建言,得到了领导部门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显著特点是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中西部的发展在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特征更加明显。东部地区经济份额不断扩大,人均GDP提高较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区域经济份额不断缩小,人均GDP提高相对较慢,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这种二元结构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企业世界》2006,(3):38-38
“十五”期末和“十一五”伊始。兄弟省市都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便于大家了解彼此规划的概况。并从中得到启发。本刊今将黑龙江等22个省市的“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蓝图予以发表。这对研究省际之间、区域之间、市与市、部门与部门。以至企业与企业之间有针对性的开展经济协作和情况交流会有所帮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物流业这个经济的“第三个利润源泉”,许多城市都把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第三个利润源泉”的含义,联系南京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认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的支柱。并对南京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作了一些探讨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多省开始实施“强省会”战略,而“强省会”战略的创新效应尚不清晰。利用各省和省会城市以及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强省会”战略对全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从知识溢出和吸收的视角分析了产业同构和教育资源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强省会”战略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省会城市规模存在门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强省会”战略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增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强省会”战略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强省会”战略不仅促进了省会对非省会的溢出效应,同时促进了非省会城市的创新能力。产业同构和非省会教育资源都可以强化“强省会”战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强省会”战略对东西部地区、非特大超大城市地区、创新领先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对于各地依托“强省会”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本文从辽宁国有林场“十一五”期间国有林场产业发展建设出发,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经验教训,为搞好“十二五”国有林场产业发展建设,提出了“十二五”产业发展思路,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经济区正处于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机遇期。实现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区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人力资源产业配置结构日趋合理,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人力资源素质较高,决定了环渤海区域一体化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宋歌 《企业活力》2013,(6):53-57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在"中心—外围"理论与"蜂巢型结构"产业形态模型有机整合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性产业布局模式和形态。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河南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郑州、洛阳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外围城市的配套作用日益突出,中心与外围的产业联系日益密切,为河南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河南加快形成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的政策导向,遵循一定的布局原则,强化外围区域的功能与作用,密切中心与外围区域的产业关联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快速变革,高等教育面临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挑战。为了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践需求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出适应工业领域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本文旨在研究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促进该模式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广泛应用,推动产学研融合,实现教育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