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在内的很多区域性金融危机,都有一个相同的背景,即美国等大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收紧,2013年12月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进程正式启动,这一相同的背景再次出现,全球金融市场气氛再次紧张。本文简要介绍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退出进程,梳理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渠道,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宁夏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受2013年6月美联储表态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行为及其预期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剧烈地动荡,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步伐却并未由此止步。这不仅会作用于美国的经济增长路径,同时也必将会使得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遭受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性风险。文章就当前美联储退出QE预期及步伐加速的背景下,分析了美联储退出QE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从实体经济传导和金融市场传导层面探讨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认为美联储退出QE对我国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并最终提出了以"保持稳定"为目标的防范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伯南克来说,美联储和财政部应该合作并尽可能强化货币政策的"财政政策部分"从而达到提振宏观经济的目的。然而2009年伯南克提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在理论上自相矛盾,货币政策的"财政成分"是量化宽松政策起效的主要原因,缺乏财政政策配合的单纯量化宽松无法对美国实体经济起到提振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持续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主要经济体现阶段都处于经济危机后的复苏时期,但对于深陷"去杠杆化"的美国,其经济增长仍然缓慢,信贷萎缩,失业率居高不下。2008年末开始,美联储试图通过"零利率"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挽救经济,却收效甚微。2010年8月,美联储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文围绕着美国持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该政策的背景和内容;然后,用排除法分析说明美国选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原因;接着,通过分析该政策的失效情况及其原因,得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美国信贷萎缩和高失业率的问题,由此引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深层原因;最后,站在我国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的次优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瑞明 《西部金融》2009,(7):30-31,15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发表声明,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买入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美国2-10年期长期国债和7500亿美元MBS债券,以及1000亿美元的机构债.这标志着美联储时隔40年再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短期内会导致美元走软,但从长期来看美元仍会继续走强.同时,该政策对美国经济复苏总体上是有利的.然而,这一非常规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无奈之选.因此,在借鉴日本的经验基础上,本文认为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是次优选择.而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该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物价波动、人民币升值以及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开始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焦点所在.本文以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研究背景,首先界定货币政策有效的内涵、政策目标的内涵,进而以三个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作为指标,对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验证,该轮货币政策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出现了时滞.同时本文也指出关注该轮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对日银"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日本银行继“零利率政策”之后于2001年3月19日至2006年3月9日之间实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讨论。面对长期性的通货紧缩,日本银行企图通过提供充足流动性的办法谋求金融市场稳定。虽然这一政策对增加金融市场安全性、消除市场不安心理、防止经济进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将其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则勉为其难。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动荡,主要工业大国的经济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适合本国国情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日本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出台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选择向金融市场提供无限额注资计划;美联储则选择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结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以救助市场的信贷宽松货币政策。本文通过对各国实施的不同货币政策进行对比,评价了政策实施后的经济复苏效果,最终判断各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9.
2007年~2009年,美欧等国爆发金融危机,美国连续数月非农数据与ADP数据惨淡,就业率骤降,为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一方面拯救了日渐衰退的美国经济,另一方面量化宽松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缓解经济危机带来低利率下的流动性陷阱,但同样带来种种弊端。美联储在2014年退出量化宽松,此举会对处于全球一体化浪潮中的中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全球金融危机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密不可分,美国货币利率持续13次调降之后又持续17次大幅提升,从低利率货币信贷扩张的流动性过剩到高利率的流动性紧缩,使宏观经济产生剧烈波动,前期低利率带来过剩的流动性,后期利率的提高造成巨量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一贯秉持的"泰勒规则"指导原则没有纳入资产价格因子,致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失误。  相似文献   

11.
舒杏 《大众商务》2010,(16):142-142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物价波动、人民币升值以及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开始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焦点所在。本文以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研究背景,首先界定货币政策有效的内涵、政策目标的内涵,进而以三个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作为指标,对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验证,该轮货币政策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出现了时滞。同时本文也指出关注该轮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2012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在较大变动和较快调整中完结,所有价格的走势反转以及加快节奏的特色突出,其中美联储货币政策引起的巨大震动和猜测尤为显著,这不仅直接牵动所有价格呈现巨大的变数,并且带来宏观经济调节的更大难度,政策与经济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不确定进一步扩大。2012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速度加快、流动性调节加速、流动性投机加紧,从而使得各国经济对策与货币政策措施的跟进十分艰难,调整现状与前景很无奈。  相似文献   

13.
"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简称QE2)是美联储在国内经济提振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的背景下启动的。QE2或许能够使美国走出通缩的泥潭,也有可能催生资产泡沫,酝酿新的金融危机,但却无疑给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继续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全球热钱将更加泛滥,世界经济秩序将遭到破坏,各国外汇储备将进一步缩水等。对此,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必须加强与财政政策的配合,适时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扩大本币结算合作,积极应对QE2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1)通过GDP增长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路走低,年末GDP增长率回落至6.8%.2009年我国实现GDP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7%,而且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GDP实现了年初提出的8%的增长目标.所以从GDP增长率来看,该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发挥了作用,即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保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微观角度研究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显著加剧了公司流动性错配行为,这与传统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经济主体风险承担意愿增加、进而导致流动性错配加剧的观点不一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由于经济驱动的内生性带来经济主体资金需求具有内生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过度依赖银行融资的企业使用短期负债融资替代更难获取的长期负债融资以弥补资金缺口,是导致紧缩性货币政策下流动性加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融资政策逆周期性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欧拉方程"模型,利用2008年至2015年期间债券发行企业的面板数据,定量研究地方融资平台和普通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发现,地方融资平台所受融资约束小于普通企业,放松货币政策有利于缓解普通企业的融资约束,但地方融资平台融资约束主要受政府融资政策影响.由于地方政府融资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存在逆周期特征,因此经济下行时,普通企业融资能力在货币政策宽松同时受到地方政府融资政策宽松挤压,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明显减弱.政府应逐步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长效机制,减小其对货币政策调控实体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虚拟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虚拟资本内涵的延伸和发展,虚拟经济并非一定引致泡沫经济,当经济中的各种“异常”行为加剧时,便形成泡沫。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由于自身业务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策的制定不单只受金融背景、条件的制约,还受虚拟经济下诸多经济现象的影响,使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大了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影响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计量,从宏观经济波动和名义利率两方面对比分析2008年以来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两阶段操作分别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关联储缩表1个百分点,将引起中国产出5.04个百分点的下降,远高于美国加息对中国产出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缩表政策将引起美国居民收入的减少,进而通过财富效应降低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就对利率的影响而言,美联储缩表1单位,会引起中国利率4.77单位的上升,这是因为中国需要通过紧缩银根来规避美联储缩表可能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而美国加息1单位会引起中国利率2.01的上升,原因在于中国需要通过缩小与美国的利差,来避免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出.当下美国又释放出较强的减息信号,这会对中国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引起中国利率的下降.针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缩放举措,中国政府应实施反向措施,以消除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实体经济层面,中国需积极扩张内需、加大政府支出,避免对美国的单一出口依赖;在金融市场方面,中国需重点管控国际热钱的流动,挤出投机泡沫,减少国际冲击引起的资本流出.  相似文献   

19.
是QE3还是QE4?     
2012年12月,关联储结束了2012年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会议决定,在扭转操作到期之后,将扩大资产购买计划,并明确了低利率政策退出的经济指标.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将此称为QE4.笔者认为,它只是QE3的延续,但此次会议透露出的信息值得重视:一是美联储将坚守量化宽松政策;二是美联储将进一步扩大资产负债表;三是为了引导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美联储为其低利率政策的退出设置了“阀值”.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2010年12月3号,中央政治局表示2011年的货币政策将从2010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是国内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此转变,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