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发现,中国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没有关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有因果关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长期以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自2001年以来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稳步提高,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之间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因此,虽然中国政府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协调城乡收入差距,协调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邵宜航  刘雅南  张琦 《经济学》2010,9(3):1559-1574
社会保障制度选择是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存在收入差距的异质性个体的内生增长世代交替模型,综合考察了社会保障制度选择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分析表明,现收现付制对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率有负面影响,但其收入再分配功能对提高社会总福利存在正向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当收入差距较小时,现收现付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强,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收入再分配功能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其综合效应可以改善社会福利。在一定的收入差异程度范围内,存在一个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现收现付制比率。基于对中国实际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该注重发挥现收现付制的再分配功能。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制度选择是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存在收入差距的异质性个体的内生增长世代交替模型,综合考察了社会保障制度选择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分析表明,现收现付制对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率有负面影响,但其收入再分配功能对提高社会总福利存在正向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当收入差距较小时,现收现付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强,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收入再分配功能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其综合效应可以改善社会福利.在一定的收入差异程度范围内,存在一个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现收现付制比率.基于对中国实际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该注重发挥现收现付制的再分配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门限面板模型研究贵州省9个市州地区1980-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特征.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作为城乡收入差距度量指标,门限面板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贵州省9个市州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其经济增长具有机制转移效应,共分为4个区间,城乡收入差距大于等于2.9,且小于等于3.14时为城乡收入差距合理区间,在此区间,合理控制偏向城市制度,会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索洛模型讨论劳动增长率、储蓄率以及技术进步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对2001~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判断这些因子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对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有更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公共安全水平纳入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由此建立了一个随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随机动态最优化作为基本工具,确定了均衡状态下经济均衡增长率、个人消费与财富比以及资本和债券份额。同时,还分析了经济均衡时随机扰动和个人公共安全参与度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公共安全水平纳入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由此建立了一个随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随机动态最优化作为基本工具,确定了均衡状态下经济均衡增长率、个人消费与财富比以及资本和债券份额.同时,还分析了经济均衡时随机扰动和个人公共安全参与度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最近6年国内投资大幅增长,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持续下降,消费率异常偏低。其问题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世纪之交,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下岗分流人员增多,就业率下降,影响居民家庭收入;二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增加了个人和家庭的购房建房、子女上学、病老失业保险等开支;三是收入增长较快的社会群体和已经富足的阶层中的居民消费也正处于不同的升级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9.
"人口红利"理论来自于实证研究,缺乏一个直观的理论分析框架。笔者在Ramsey模型中引入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建立分析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1965年~2009年14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抚养比的提高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反之,则提高经济增长率;抚养比降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14岁以下人口比例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下降1.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下降2.8个百分点,后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前者的2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居民非预期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实际收入、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非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均会产生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的贡献远大于非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的影响。故当前完善我国工资增长机制、稳定居民的收入增长预期对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