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和社会保障的状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和效果。首先,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的经济发展使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它包括互相关联和互相作用的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非农业型经济;二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三是社会生活向城市性状态转变,城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这三个方面综合的空间形式是城市地域的扩大、市镇数目的增加和都会地区的出…  相似文献   

2.
1.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是“城市和乡村之间: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伴随城市化进程,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口城市化。我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城市化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至关重要的是必须让更多的农民由分散的乡村向城市转移,由农民变成市民,“乡下人”变成“城里人”,即实现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简而言之,泛指农民逐步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它不仅是指农民由居住在农村转变为居住在城市,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转变为从事非农业劳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等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最终成为一个符合城市文明要求的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实现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出现的"一揽子"结构变迁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最基本的表征就是人口的空间迁移和职业转换,具体而言就是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6.
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企业在某一个地域的工业生产的空间集中趋向,其特点是实现企业规模化、集中化和科技化;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的过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发生改变。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可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而且可以为工业集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工业集聚发展的同时,也可促进城市规  相似文献   

7.
建立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机制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化进程中宅基地入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必要性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不仅要提供改善原有市民生活需要的空间,还要提供接纳农村转移人口生活工作需要的空间,同时还要留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扩容改建的空间。但各  相似文献   

8.
张云棠 《活力》2014,(18):44-44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城镇化作为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比较重要层面,是城市系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领域为基础,实现农村人口从第一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变化(主要指农村小城镇)迁移变化的空间聚集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和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居住生活没有太大差别。  相似文献   

9.
一、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是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指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在城镇地域空间集聚产业.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近代工业的发展,使城市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主体和策源地,也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充分、最典型的标志。城市化最直观的特征就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城市地域的变化。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引起和促进了与农村截然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地_向城市经济转化;第二、第三产业获得较大发展,在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包含了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变化、产业升级、空间流动等过程,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土地(空间)城镇化等多种形式。人口城镇化是从人的视角实现城镇化,内涵是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中,以及与此相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的空间集中是基础,生产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一 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土地问题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农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过程.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城市土地开发问题最多、土地供求矛盾最尖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一 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土地问题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农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过程.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城市土地开发问题最多、土地供求矛盾最尖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师亚红 《现代企业》2009,(11):52-52,57
马克思指出,现代历史是乡村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巴西城市化水平在50年的时间内由36%升至86%.快速城市化使得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聚,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交通、环境、住房等压力和贫穷、暴力等社会问题.其中,"贫民窟"成为巴西大城市困扰的集中代表.21世纪以来,巴西开始转变城市管理理念,设立城市住房管理部门,注重城市规划,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在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者住房治理改造的做法,并从中得到了我国在快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解决进城人口住房和城市改造方面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都市区化,反映了20世纪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城市化的新规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向都市区集中,都市区郊区化和多中心化;后期人口向中心城市回流。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过半,正处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借鉴美国经验,都市区化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都市区和城市群要发挥对人口的空间集聚和引领作用,都市区向更有效率的多中心空间模式转型。同时中心城市要避免功能空心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和郊区之间良性互动,最终实现都市区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17.
<正>一、休闲农业的兴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农业的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型农业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深加工的产业经济型农业迅速发展。同时,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在繁闹的城市里生活久了的市民,越来越怀念清新的空气、安静  相似文献   

18.
孙峻 《国土经济》2004,(1):56-57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化过程.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和城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的提高.也包括了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城市型的转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技术的进步,城市化的进程在逐渐加快。当今城市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通过发挥集聚和扩散效应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有力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土地用途和建筑形态上实现从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变,完成土地开发和”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由散居的村舍变为集中的居住区等;二是在经济结构上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经济的转变,由从事农业的农民转变为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工人;三是在社会结构上实现从传统农业村社向现代市民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育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世界各国已经经历或即将经历的过程.就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速度已大大放慢或者说已趋于完成,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才刚刚拉开城市化的序幕,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在形式上表现为城市空间的扩展及城市数量的增多,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其实质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转变;是人类对自然界适应和改造能力显著提高的外部表征;也是人类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对自然界重新再认识和再适应的过程.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统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和物质来源.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和能力.其含义包含:数量充裕、质量保证、结构多样、分布均衡、代价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