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阐述了土地增值来源及增值收益分配主体,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为例,总结了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与集体之间、集体内部分配的实践及启示。分析了增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土地增值收益在集体与集体之间分配的必要性和可行途径。从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税费项目、明确增值收益调节金及税费缴纳基数、确定收益在不同主体间分配比例等五方面提出了建立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核心问题。地方政府基于税收、贡献、发展权等参与入市收益分配,使其分享的收益具有土地税和地费双重属性。不论征收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还是土地增值税,都需要核算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增值收益核算面临存量建设用地成本难以统计和折算、增量和再入市成本缺少实践和规范、出让和租赁入市收益存在弹性空间等问题,本文综合以增值额和成交价款为基数分享增值收益的优点,提出采用分段差异化方式征收土地增值税。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不但可以促进农地资源的更优配置,推动一系列制度创新,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方式以及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典型模式。当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不但可以促进农地资源的更优配置,推动一系列制度创新,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方式以及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典型模式。当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市场必须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和土地产权主体的利益,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平等的用途管制政策更好地发挥辅助作用。在土地制度中,之所以规定任何单位搞建设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建设用地,集体土地只有通过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才能出让,根本原因在于宪法中存在着城市土地国有制和公益性征地原则的二律背反。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问题,应适时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结构,实现经营性建设用地动态管理,使土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要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对于符合享受公租房条件的农民工,不能强迫无偿放弃原宅基地使用权。建议改变以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构想,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在农民(集体)之间流转。另外,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明显存在着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歧视,相关条款应修改。  相似文献   

6.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促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和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各地的改革实践中村两委和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在治理过程和交易流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且两者通常融为一体,形成以“村两委—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核心的横纵交错的“十”字基层治理结构。基于扎根理论对成都市郫都区宝华村的调研分析发现,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基层治理以“村两委—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形成全域治理体系:以自治为基础,治理手段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以法治为根本,入市交易从隐形流转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德治为引领,地方精英通过“优生带差生”“党员带群众”等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应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村民自治进一步夯实和发挥村两委与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作用;以土地管理法和自然资源、农村农业等相关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为准绳,通过法治进一步规范各主体行为和各环节流程;以培育和引导新乡贤为抓手,通过德治进一步发挥和强化家庭条件较好、威望较高的乡村精英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实践中问题重重。各地掀起了关于此权利的改革,较为典型的试点地区包括苏州、芜湖、嘉兴和成都。论文通过对这些试点地区实践的思考,发现改革中应坚持的原则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驱动力的视角,目前我国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可分为外驱式和内驱式两种模式。前者是政府主导,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后者是农民自主,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在主导力量、核心机制、入市类型、产权属性、优劣势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一种替代关系。未来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协同作用,走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要尽快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制度,合理分配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和流转的收益,培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新社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都不可能不涉及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起的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将土地制度改革聚焦于广袤辽阔的农村集体土地。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钢化"集体土地所有权,核心应是重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重点应是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使用权改革,突破口应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改革。要保障依上述思路进行的这轮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必须构建起和谐统一的集体土地制度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弱化土地征用制度的同时,加强政府对集体土地的监管和调控等。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日益凸显,流转大量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法律却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导致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失序与混乱。通过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是一种制度创新,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通过地票交易统筹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在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短缺的同时,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成效显著;重庆地票交易制度在理论上为破除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性障碍提供了可行思路,对我国统筹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配置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重庆地票交易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将土地一级开发权的市场化改革与地票结合;二是实行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双轨制,改革征地制度;三是加强地票制度与规划的衔接;四是适时推出地票二级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农用地、建设用地市场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农民私有、集体所有和集体所有家庭承包三个阶段。当前,由于受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约束,使得中国农村土地生产要素的流动,还不可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广大农民群众还无法充分享受土地市场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成果,这就必然制约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不利于城乡差别的缩小。这就存在着如何因势利导地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以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既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圈地、掠夺式经营、破坏耕地及生态等各种风险。从土地产权方式的视角化解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面临的风险,除了要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土地的准入机制和监管机制,还需要建立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土地退出机制,以此引导工商资本退出对农地的直接占有,降低工商资本经营不善后退出农地的社会成本。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土地退出机制应该包含自愿退出激励机制、改造及复耕机制、退出成本测算机制、信息披露和信誉机制四个方面,通过四大机制耦合协调,实现各方共赢。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点,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土地增值收益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提出了利用土地增值收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创新城郊结合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现行土地管理法的约束,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享有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利,不仅所有权得不到尊重、使用权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土地的主人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土地权益也得不到合理补偿,由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探索保障农村集体土地权益的有效途径,缓解社会矛盾,我国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必须创新。从尊重现行土地管理法的思路出发,对广大农村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集体土地采取不同的政策,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从尊重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思路出发,变土地管理法主要是约束农民集体行为为约束政府的征地行为,才是最终之本。  相似文献   

16.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发展农村市场,广大农民是农村市场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农户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农村承包经营户,依照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规定,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事法律中,关于农民、农户在农村市场的商事经营主体资格的制度设计比较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市场行为。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农村市场,有必要完善农户商事经营主体资格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4年9月至2012年12月的季度数据,运用ADF、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VAR模型对房地产开发贷款、购房贷款变化与商品房价格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房地产开发贷款是商品房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商品房价格和房地产开发贷款、购房贷款在长期存在着协整关系。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价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应当将重点放在紧缩房地产开发贷款、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加快房产税改革、引导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发展我国的民营商业银行,有助于调整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非均衡状况,有利于优化资金配置,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使金融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民营商业银行的建立应采取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路径,要因时因地,逐步推行.发展我国民营商业银行可以选择改造式发展模式,即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对现有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成为新的民营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