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及收益调查的基础上,对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难以调节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关系进行分析,并从土地收益分配调节,农地非农化驱动力,农地转用影响和集体土地产权分配四个方面论述了城乡结合部土地收益分配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从而得出了要达到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合理界定土地产权,通过调节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对土地主体行为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高速飞跃,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差距拉大,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多,导致失地农民人数的增加。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社会保障的重任,合理解决和处理好农村土地征用收益资金的分配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探讨农村土地征用产生的土地收益的来源,发现农村土地征用收益分配失衡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从而寻找改善农村土地征用收益分配不均衡的路径,进而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社会权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王晔 《企业家天地》2013,(12):79-80
土地发展权是于20世纪40年代末由英国率先创设,在美、法、日等国相继设置的一项重要土地产权制度,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土地发展权制度具有比较成熟的运行机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土地发展权是国家土地权利的一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淹没在土地所有权中,但随着我国土地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致使土地使用性质改变,土地发展权的缺位导致农地保护成效差、土地增值利益分配不公及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这些矛盾与问题的产生使得土地发展权的价值逐渐为社会各利益主体所认识与重视。即将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重大突破,必将涉及农村土地征收和增值收益的分配。在笔者看来,土地发展权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的认识,进而帮助我们建构一套符合中国实践需要的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的产权关系以及它的收益分配问题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这给国家的利益带来很大的损失。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必须分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土地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特性,可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划分清楚城市土地的所有权、管理权和分配权。在三权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城市土地收益如何分配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地使用权收益分配的油气开采地居民与政府、开采企业的利益冲突涉及直接经营土地和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两方面。冲突产生的原因集中表现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缺陷及被异化,地表权与地下权分离引起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收益被忽视,未建立起补偿农地损失的有效机制等。要化解冲突,保护开采地居民利益,应建立健全油气开采专门法律法规,提高开采中各主体行为的确定性;完善油气开采收益的分配机制,加大对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收益分配比重;提高油气收益分配透明度,加强开采地居民的维权责任等。  相似文献   

6.
城乡二元区隔不仅带来了身份性差异,也导致了利益分配与再分配的失衡。体现在土地法权模型领域,出现了土地的二元立法轨迹,乡村地权对内形成身份性、封闭性、生存型土地权利体系。对外不能对抗国家单向度征收,农民最终在土地利益分配场域被边缘化,其权利也被无情掩蔽与剥离。应从市场准入体系、市场化补偿体系,国家权力行使及政府角色转换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土地增值来源及增值收益分配主体,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为例,总结了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与集体之间、集体内部分配的实践及启示。分析了增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土地增值收益在集体与集体之间分配的必要性和可行途径。从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税费项目、明确增值收益调节金及税费缴纳基数、确定收益在不同主体间分配比例等五方面提出了建立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发展水平等各种原因共同作用,我国形成了在产权制度、使用制度、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均有所差异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从而造成土地交易成本较高、损害农民合理权益、未来政策预期不稳、用地效率总体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城乡土地要素难以实现平等交换。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在回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为目标,以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降低农村土地交易成本为核心的总体思路,并进一步在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农民土地流转利益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市场交易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力求最终形成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城乡土地平等交换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实现农村人口迁移与土地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进程就是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当前,应实施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与土地流转制度的协同改革,实现农村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的联动,实现城镇户籍人口与城镇常住人口的一致;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土地产权权益,与城市居民平等分享城市化的收益,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党以来农村土地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农村土地公有制的确立,高度集中的土地公有制的确立,农村土地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土地关系是我国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合理分配收益是农村土地关系调整的实质内容,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是农村土地关系调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土地法律制度与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实已经不相适应.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农地的产权残缺及其所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的日益强化,限制了农地的流转,而经济主体对潜在利润的追求又诱致着新的制度变迁.为此,需要对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律进行修改或调整,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明确土地流转的收益分配,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小产权房”开发过程中政府与农民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为线索,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小产权房”现状、存在合理性及利益分配方式.引入公平性因素后,互动公平均衡结果表明“小产权房”的存在是个人效益和社会总效益的帕累托改进,在此基础上运用互动公平均衡评价寻求最佳的利益分配方式,创建土地发展权,引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平衡双方在“小产权房”开发过程中关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重庆地票制度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重要实践,以"先补后占"代替"先征后补",建成了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显化了农村土地价值,优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对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地票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运行情况良好而稳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应鼓励农民参与复垦,规范复垦验收环节,动态调控地票价格,扩大地票适用范围,完善地票价款收益分配机制,以深化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需要相关土地权利的配置和保障。但在征收农地用于经济建设过程中,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没有体现土地的权益和真实价值,原因在于农民没有农地发展权。通过介绍农地发展权的含义,并对农地发展权的配置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权益保障的关键在于明确土地权益,赋予农民拥有农地发展权,保障农民有权获得农地转让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模式入手,探讨了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执行监督问题。将土地增值收益分为Ⅰ、Ⅱ、Ⅲ,并分别对其分配过程中的执行与监督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明确土地产权、建立产权价值测算体系、严惩官商勾结、加强执行监督队伍自身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边界模糊的征地制度、不合理的土地增值分配以及膨胀极化的土地财政,严重地损害了农民权益,让城市化沦为空间的大跃进。现有的土地制度无助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市民化福利,没有让他们分享到城市化红利。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重新界定征地标准,缩减征地范围,先保障后征地,优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遏制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冲动。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核心问题。地方政府基于税收、贡献、发展权等参与入市收益分配,使其分享的收益具有土地税和地费双重属性。不论征收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还是土地增值税,都需要核算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增值收益核算面临存量建设用地成本难以统计和折算、增量和再入市成本缺少实践和规范、出让和租赁入市收益存在弹性空间等问题,本文综合以增值额和成交价款为基数分享增值收益的优点,提出采用分段差异化方式征收土地增值税。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普遍存在政治决策随意性大,筹资手段不够丰富、收益分配较少考虑资本结构等。为此,企业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构建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在投资、筹资及分配活动中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土地利用中的外部性积累,其在区域间、城乡间、代际间日益凸显。基于外部性理论对国土空间规划价值探讨的研究表明: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行为主体意图减小社会收益或增大社会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配置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对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导增加正外部效应或减小负外部效应;国土空间规划可从宏观空间、微观指标和审批制度三个层面对土地利用的外部性进行有效控制;空间规划自身存在一定的制度外部性,但从整体和长期来看,其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文化价值,对实现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代际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立法思想落后、权利框架模糊,宅基地因权利被限制而无法实现收益权能,导致宅基地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战略构想。宅基地制度创新应体现城乡公平、区域公平和时际公平,并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而现有的“限制自由流转、扩大权能”和“自由流转”两个改革思路,都局限于宅基地问题的表层,没有在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宅基地制度进行重构,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宅基地指标化”模式,以权利替代实物,引进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实现宅基地指标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转,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是解决我国宅基地问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