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枝祭祀     
《中国西部》2007,(1):38-45
祭火的头一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按照红万村阿细人的说法,这一天是老祖先传下来的法定日子祭龙日,也是祭火的准备日。祭火的头一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按照红万村阿细人的说法,这一天是老祖先传下来的法定日子祭龙日,也是祭火的准备日。这天,从早上八九点钟,就陆续有人抬着一碗米(约500克,也有拿面粉的),和一小块盐巴(约50克),外加两炷香交给承办组。值事人员一一登记前来报到的各家户主。这是各家各户交来祭神的物品和聚餐口粮。  相似文献   

2.
赵永云 《西部论丛》2008,(10):84-90
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第一次以钻木取火的方式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禄”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下来。  相似文献   

3.
火祭     
在中国云南,山峦叠嶂,沟壑纵横的苍莽深处,聚居着一个文明遐迩的彝族阿细人部落,由于高山横碍、深谷切割,阿细人知古以来就少与外界接触,千百年过去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传统与信仰一直维系在自古不变的祖先遗制中。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日,红万村的阿细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火盛典(阿细人称这样的祭祀为木邓赛禄比)。据传,彝族先民木邓是最早用木棍钻动而生出火种的造或英雄,因而在阿细人的心目中,木邓是永远被尊崇的普罗米修斯。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民间,流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火仪式;而生活在青海海西及甘肃北部地区的德都蒙古人,则会在腊月二十到二十二间的某天祭祀火神。两地的祭火仪礼,展现出不同文化特点。居住环境的改变和城市化,使传统的祭火工具逐渐消失。为了延续和传承民族文化,个别蒙古族地区政府组织的公祭开始兴起。从家祭到公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5.
火的狂欢     
《中国西部》2007,(1):52-63
下午四点钟,祭火神的时辰终于来到了,毕摩和长老们神奇地出现在村中一棵大树下……点燃火的方法只能用祖先传下来的方法进行,即用两根木头摩擦……  相似文献   

6.
节日,是民族的盛典。在中华民族这棵大树上,各民族都以自己独特节日风俗而大放异彩。火的民族我国最初的文明是被火的光芒照亮的。远古先民对火的蛇舌似的火焰及其热破坏力感到神秘敬畏。后来,通过实践和认识,人们不但用火驱兽除害,照明煮饭,而且用火改造工具,把农业从中分工出来,实行刀耕火种,发展了原始生产力。因而,中华民族都崇拜火,彝族尤视火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视锅庄火塘为火神之所在,严禁人畜践踏或跨越,并在“火把节”杀牲备酒,“以火为祭”。因此,也把“火把节”称为“祭火节”的。“火把节”的一则传说,充分地说明了彝…  相似文献   

7.
火的传说     
《中国西部》2007,(1):18-21
对火的崇拜及敬畏,是世居弥勒西山的阿细人特有的情怀和本色。传承千百年的《阿细先基》里,人们对火的发现和使用,有一段很精彩的演唱。  相似文献   

8.
火的崇拜     
《中国西部》2007,(1):22-25
彝人尚火,对火的崇拜始终贯穿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下来就在火塘边命名,长大后在火塘边议定婚事到死后进行火葬,红万村的阿细人一生都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提到火神,相信很多人会想到西方的普罗米修斯,中国的火神阏伯则是鲜为人知的。本课题从阏伯盗火神话入手,探究神话与商丘当地的民间信仰关系,重点分析新文化建设过程中商丘火神台庙会的发展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2007,(1):32-35
这是一个全部由阿细人组成的彝族村寨,它以龙鲁斗为头,以雨都来补为中心,以来记来补为心脏,建起的寨子最早叫“红岩村”。他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阿细人的民族英雄木邓有了钻木取火的伟大发明,村名也改为“红万村”。  相似文献   

11.
社火,在北方亦称"射虎",是主要流传于陕西、山西等地区民间的一种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这是西北地区人民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一种民间信仰的遗脉.学界对南方社火文化的研究留有很大的空白,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南方也有社火.江西丰城社火就是南方民间社火的代表.丰城社火是神话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祈福心理与民间信仰相结合、民间娱乐文化与商业文化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丰城社火文化经历了新的嬗变,如今变得重新复兴.要保护传承丰城社火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综合资讯     
商丘迎接十运会取火种火神台景区建设忙为了迎接7月15日十运会火种采集仪式的到来,商丘市火神台景区工作人员及工程建设者们正在加班加点地工作。皇陵是三皇之首燧人氏的陵园,火种采集仪式将在此举行。记者在燧皇陵看到,今年新移栽的256棵古柏树让陵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另外还新栽植三叶草等绿化花草100多亩,用刺柏栽成2000米绿篱围墙。据火神台景区管理处介绍,燧皇陵景区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墓冢、神道、牌坊、神台及汉白玉护栏等工程已修建完成。新修了一条东至平原路、西至金桥路、横穿燧皇陵景点的柏油路——火祖路。二期工程正在紧张进…  相似文献   

13.
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活动,本文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对“阿细跳月”活动的形成总之于“火之说”:和“阿细跳月”活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演变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向着科学化、社会化方哥发展的道路,从而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族群的认同是在与族群的相互接触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一个孤立的族群不会有什么认同,不会有排他性,也不会有强烈的凝聚力。而族群认同的强度会影响一个族群的凝聚力和抗拒力。保安人群成为民族是国家的界定,而保安族的这种身份认同则是在其所处的复杂族群关系的具体情境中族群的认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多元族群的新加坡以其成功的族群治理为世界呈现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而治理进程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其有效的多元族群政策以及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下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政府为各族群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参与经济建设和享受经济发展绩效,另一方面族群也积极通过自助的形式提升本族群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力与地位,从而在多个层面借助经济发展的力量推动了族际整合与族群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梁明 《魅力中国》2010,(3X):177-178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以火星文为代表的种种亚文化族群。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大众文化的兴起是这些族群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青年亚文化族群的重要表现及特征则是树立鲜明的个性,寻求缺失的归属感和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大大小小的婚礼参加过无数,也了解不少奇异的婚俗,最令我感动的只有阿细人的婚礼.……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有个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希腊,没有火种,没有炊烟,人们过着生吞活剥的生活,瘟疫流行,死亡时刻危胁着善良的人们。一天,千里之外,云际之间,飘飘渺渺飞来了一位火神,遍播火神,从此,美丽的希腊,炊烟四起,珍馔美酒,歌舞界平。既然是神话传说,就无从考证了。但至少说明,火神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火神”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19.
《诗经》反映了周人社会生活的原始面貌,同时也将中原农祭习俗定格于简牍之上.广西少数民族及其群落始终传承着古老的农祭习俗,使岭南农祭习俗活跃于现实之中.农祭习俗本源自于人类的功利目的,这功利是单纯的,纯粹是习俗的生命,而这生命的延续即习俗的流变需要遵循其自身的路径——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族群冲突已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门领域。以往的研究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对于族群冲突的影响,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因果机制缺乏认识。基于一个关于族群冲突的广义理论,作者认为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才是决定石油是否导致或加剧族群冲突的核心变量,并通过三个因果机制导致族群冲突的升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少数族群聚居区的核心领地发现石油时,这一少数族群将会倾向于反抗由多数族群主导的中央政府,从而导致族群冲突的强度升级。苏丹、伊拉克、尼日利亚和加蓬等案例可以检验上述假说。这一关于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升级关系的理论指向一个更加广泛的关于自然资源的族群地理分布和族群冲突的理论。而关于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的升级的特定理论和经验支持也佐证了族群冲突的广义理论的强大整合能力和解释力。该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多族群的石油国家如何缓和族群冲突、中国的资源型企业如何规避政治风险、中国的海外投资如何兼顾经济利益与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