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宏晔 《发展》2008,(2):107-107
现代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实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也是每一个教师应遵循的教育规律。那么,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呢?我觉得班主任应该学会经营班集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2011,(10):42-42
“教是为了不教。”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学习与发展环境。是教育工作者的信仰。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让学生实现深度自我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孜孜以求,走向成才成功的殿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王占民 《黑河学刊》2013,(4):133-134
真教育,是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去做的教育,做真教育首先要致力于办好优质学校,优质学校优在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优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优在好校长、好教师。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立德树人,就要关心每个学生,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个体自身,任何教育都要回到个体。关心每个学生发展,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人才培养第一职能制度、教育例外制度、成长考验制度、多元奖励制度、教育救济制度,开展制度性调查、制度性交流,教师要识别学生特点特长,畅通运行机制,构建同志式、亦师亦友式、教学相长式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莫代岭 《理论观察》2011,(4):160-161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美育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美的感染和教育,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春权 《魅力中国》2013,(20):200-200
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掌握有用的数学,从数学教育中尽可能多的得到益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适合新课程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每一个教学者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新课标培训和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注意。一、教学思路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张秉旗 《西部大开发》2011,(12):103-103
教育就是服务的“服务”,既不是经济意义上的服务——因为教育不以经济交换为基本特点,也不是公共服务一因为行政公共服务是底线保障性的、面向公众群体的,教育所提供的是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基于人的发展特性,我们所认为的教育就是服务是指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的专业服务。  相似文献   

8.
孙洪宝 《魅力中国》2009,(17):156-156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好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工作,并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报道》2011,(3):58-61
“十二五”规划如是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2011,(10):42
"教是为了不教。"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学习与发展环境,是教育工作者的信仰。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让学生实现深度自我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孜孜以求,走向成才成功的殿  相似文献   

11.
禹清峰 《魅力中国》2013,(16):211-211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这样的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下,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们认识到教师要考虑学生心理的规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的心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郭秀霞 《发展》2011,(3):131-131
新课程要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实际上就给高中学生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学生评价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在评价功能、目标、主体、内容、标准以及过程和方法等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淡化分数与评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高中新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国民的需要为核心构建教育评价核心体系,评价的具体措施、手段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淡化分数与评比,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充分发展。教育的激励作用,是鉴别作用的必然结果。教育评价的结果,必然会使评价对象——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点,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淡化,但是我  相似文献   

13.
林永红 《黑河学刊》2010,(1):115-116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之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充分运用体育教学的优势,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齐宏 《魅力中国》2013,(11):108-108
新课程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概而言之,是着跟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说到底是主体性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富有个性、协作性、创造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下面谈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的突破口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标教学模式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又简明、规范,易于操作,目的性强,目标实现率高,是学校课堂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汪艳 《魅力中国》2011,(10):177-177
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现总结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当今教育界主体教育理论是炙手可热,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合作、伙伴”之观点甚是流行。笔以为此定位不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领导、组织、发起,是教育主体,旨在通过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学生是教育对象,是教育客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感情、有理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是教育活动中主体性的存在,是教育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胡胜男 《魅力中国》2013,(23):255-255
1.当前课改中,老师还保持着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从目前达标中学招生录取的依据(比较考试科目的A级的总个数和语文、数学、英语3科的总分,依次递减进行选择录取)方面来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有所改善,但离不开考试分数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刘芳 《发展》2008,(2):110-110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我国,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知识的传授成为教育的主线,学生规规矩矩按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去做,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削弱。为此,国家推出了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新的学习观,成为课程设计的新理念。在教育观念上转变为:学校是教改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室是实验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创新的活动;教师是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课程改革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场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多方面进行反思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认真探索和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改善消极因素,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