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典、新古典与新剑桥的理论均由实物经济的分析视角研究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宏观经济是一种总量的货币量值的经济.因此,已有理论关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解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综合三种研究范式重新构建一种货币经济的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剑桥增长公式和收入支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基于货币量值变量的宏观经济模型,讨论企业行为模式和货币银行体系的融资约束如何决定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论证了在需求起决定作用的市场经济中,宏观变量可能存在数个不同的稳定增长状态,其中一些是"刀锋增长路径",另一些则是经济长期收敛的对象.当前的投资资产比决定未来趋向于其中哪一个,而利息率、储蓄率和收入分配的变化可以改变这些稳定增长状态.最后本文根据以上分析给出了本模型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姚远 《经济与管理》2007,21(2):45-49
采用协整与方差分解的方法时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中作用关系相反,但都具有回归自然水平趋势,货币供应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并不影响货币供应。一方面。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另一方面,偏紧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可能导致经济紧缩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因此应谨慎调控宏观经济政策,以避免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4.
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因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历来是宏观经济关注的焦点。弗里德曼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可,但也存在许多质疑,关于货币增长是否为通货膨胀主因的争论一直存在。本文从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货币增长影响通货膨胀的动态机制、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关于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5.
何江 《经济视角》2010,(5):43-45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阐述了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目标区间及与其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率、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并论证了三者关系。科学分析和确定适度通货膨胀区间是展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重要基础。选择和确定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做好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的关键环节。由此,可以更好地指导宏观政策的选择和实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充分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一直广受关注。基于我国就业优先实践经验构建政府介入劳动市场和就业干预情景下的工资增长模型,运用1980-2019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积极就业干预政策在经济增长率较高的情况下对工资增长产生显著影响,而在经济增长率较低的情况下不会对工资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同时综合考虑货币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就业干预力量,才能判断货币工资的增加是否真正代表了现实中实际工资的增加。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保持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尤为重要。通过Engle-Granger两步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验证了货币供给量、年末贷款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和短期波动关系,并证明其长期的作用更为明显。这对分析和了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斯拉法超级乘数增长模型是需求拉动型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自主性需求和资本存量灵活加速调整为基本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哈罗德不稳定性问题。在模型拓展过程中,随着就业率、技术进步、自主性需求结构、货币和通货膨胀等议题的引入,斯拉法超级乘数增长模型对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给出了一整套不同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理论解释和政策主张。然而,斯拉法超级乘数增长模型也存在偏离斯拉法经济学、缺少价值理论的支撑、无法刻画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忽视经济发展规划等局限性。应在马克思经济学的框架内对斯拉法超级乘数增长模型进行合理借鉴,以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90—2006年的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数据通过因果关系检验建立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自相关检验添加滞后变量使模型更加准确。通过本模型旨在验证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并对近年来经济增长率不断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阐述了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目标区间及与其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率、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并论证了三者关系.科学分析和确定适度通货膨胀区闻是展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重要基础.选择和确定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做好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的关键环节.由此,可以更好地指导宏观政策的选择和实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锐  高仰杨 《经济与管理》2013,(10):23-27,33
采用省际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各省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两次金融危机期间各省区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有所不同:同前期相比,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仍为正效应,并且正效应明显变大;社会文教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仍为微弱的负效应;而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与之前相反,分别表现为不显著和显著的正效应。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控制经济建设支出规模,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改善文教支出结构,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VECM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主要体现为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系统对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缺乏显著的抑制作用.我国中央银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实施的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有效地推动了GDP的止跌回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助长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涨.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逐步调整货币政策,注意通货膨胀的风险,防范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相似文献   

13.
资本深化带来了经济危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美、日两国的资本深化过程和经济危机过程的考察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紧密的相关关系。按照索洛的稳态增长条件理论,资本深化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危机。但资本—劳动比不断增长的现实最终会使资本深化远离稳态水平,越来越大的资产价格泡沫和过高的人均资本量只有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来消除和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扩大社会就业和加大民生工程支出等是防止人均资本量过高即资本深化引致经济危机爆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受制于自身的发展水平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发展中国家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落后,也是整体性制度安排的落后。所以,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后果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非经济领域。金融危机放大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固有问题,使其反危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处于两难境地,进而制约各项反周期政策的实施,但反危机政策的+国际协调也为发展中国家提升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受到了大小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发展我国的经济,成为目前我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在千方百计稳定经济的同时,淘汰、清理一批过时的生产力,着眼于扶持一批新兴产业,提前布局危机之后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需求与河南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甚至停滞。金融危机对河南省的影响来的迟,影响重,走的慢,为实现其增长目标,河南省需要确定相应的政策。笔者从河南省的经验数据出发,在运用VECM建模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中对农村经济的路径依赖并求解动态调整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政策含义,认为金融危机下河南的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要靠积极扩大农村需求来实现,短期内还要依靠增加农村投资抑平波动;农村需求的突破口在于降低物价和加大农村投资。  相似文献   

17.
主权债务危机充分暴露出欧盟内部经济治理方面的体制性缺陷,也让成员国看到深化欧盟内部融合、增进财政预算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欧洲学期"就是欧盟在债务危机恶化之际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是完善欧盟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一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欧洲学期"机制的框架内容、创新之处、存在的问题、实施现状和预期政策效应等方面着手,试图对其做出较为客观全面的剖析,并给出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Our paper examines the long-run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current account equilibrium in Vietnam, using a multicountry balance-of-payments-constrained growth model. We find that for the whole sample (1985–2010) Vietnam grew less than the rate predicted by the model. We also find that the balance-of-payments-constrained growth rate shifted after the 1997 Asian crisis. Since the relative price effect is neutral, the volume effects dominate in setting the balance-of-payments constraint. On the one hand, owing to the high income elasticities of exports, growth in advanced countries has a strong multiplier effect on the Vietnamese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this effect is hindered by a strong “appetite” for imports coming from Asia. Finally, we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current crisis on Vietnam’s growth for the period 2011 to 2017.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argument over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stru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remains unsettled. This study, therefore, compares the dynamic correlation and lead–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financial approaches within the banking sector (that is, traditional bank loans versus innovative financial leasing) and economic growth. We employ a continuous wavelet analysis using time-series data from 1982–2017 from the US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ed country) and China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1) episodes of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usually emerge during periods of reform, crisis or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2) in China, traditional banking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ong term, while the real economy only imputes the evolution of banks during critical economic reforms in the short term. Meanwhile, financial leasing could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under suitable regulation; and (3) in the US, before the crises, the irrational growth of the real economy could increase bank assets, while during the crises, the traditional banking approach harms economic growth, and after the crises, financial lea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covery.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policymakers should establish adequat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solve the situation.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特点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刘树成 《经济研究》2004,39(3):4-9,87
20 0 3年内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过热的争论一直热烈地进行着。本文指出 ,产生这一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 ,我国经济运行的条件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对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 ,各方看法不一。由此出发 ,本文分析了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条件所具有的四大特点 ,以便于更好地把握经济形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