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2016,(3):214-215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学学者为主体,以法律为精神纽带而形成的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理念共同体,专业知识共同体,解释的共同体以及对外形象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形成与法治国家的建设共同生长,因而研究它对于研究法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韦钰琦  杨景天 《中国报业》2023,(24):150-151
法律职业伦理作为法律职业者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的认知和完善,对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司法体制改革乃至法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法伦理学研究及应用仍需拓展,需要及时对社会发展新需求作出积极回应,打造多方位联动机制和较为全面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赵红生 《商》2014,(52):249-249
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核心组成,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工作队伍的协同合作,离不开律师与法官的携手共进.本文以审辩关系为主线,拟以法治工作队伍良性互动关系建构过程中出现的死磕现象为例,通过具体问题意识的阐述与应对,意图对律师与公检法良性互动关系的实现提供现实可操作性的建议性策略.以构建彼此共同认同的法治工作队伍,从而团结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力量,为构建法治社会,实现法治中国梦而服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法学界广为讨论的“法律共同体”这一问题讨论甚多,大体都集中于这一概念独特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等几个方面。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学者们观点的同时,结合中国当下社会法律职业的具体形态,对学者们构建“法律共同体”从社会学和法学的双重角度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就是法律职业人队伍。可见,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法律职业人"的法制化。法律职业人是推动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只有法律职业人的成熟成长和发展壮大,才能推动依法治国的步子大踏步的前进。  相似文献   

6.
法律职业是指以法官、检察官、律师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法律人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狭义上说,法律职业主要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三种具体的职业。该文以《法官老张轶事之审牛记》为例,对法律职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法治的灵魂。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社会实现的前提。然而我国面临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只有在公民信仰中构建起对法律的信仰,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法学专业应用型教育的发展。法学专业应用型教育在课程体系上存在有通识课程类型设置欠缺、涉外法治课程局限、法律职业伦理与职业操守课程偏少、法律实践课程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顺应新时代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对高素质、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法学专业应用型教育转型需要拓宽通识课程设置范畴、丰富涉外课程体系、增设法律职业伦理与职业操守课程内容、提升法律实践课程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正>一、法治的基本定义法治,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法律的帝国"。法治是历史的。自现代社会以来,法治告诉我们,"…社会是一个权利的社会,这意味着除了其他事务之外,这些社会是被一种刚性的、无所不在的法律框架连接起来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那些赋予、界定和保护权利的法律。"  相似文献   

10.
魏玮 《商》2014,(38):233-233
自从认识到中国必须要走法治化道路起,学者对法治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对西方法治社会和制度的借鉴和学习上。但若我国只会一味地模仿西方社会的法治制度,而没有看到我国的特点和差异,必定会引起社会动荡和法律文化的丧失。所以中国法治道路的发展方向立足中国实际国情、传统文化、地域差异。只有走出我们自己的特色中国法治道路,才能振兴中国。  相似文献   

11.
胡江 《华商》2008,(18):184-185
法治信仰是公众内心对法律的一种真诚、自愿地信服和尊崇。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统治的高度集权与专制统治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普遍忽视对社会公众权利的保障,缺乏法治社会应有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已经深入地影响到普通民众的居家生活、日常琐事,要形成所谓的法治信仰也就几乎成为不可能。在现阶段,所谓的法治信仰依旧是无数学者所憧憬的一个目标,在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中,依旧充斥着这样那样的不和谐因素。因此,要重视和加强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坚持公正执法、严格依法办事,继续在全社会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有效解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12.
邢冰 《中国市场》2009,(5):44-4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进展,是在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法律思想、邓小平法制理论及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现代法治理念。本文借回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做了回顾,并以法治理念为起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以此来论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商》2016,(5):219-220
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核是组织网络、信任合作与互惠规范,这些要素对秩序的衍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单独依靠国家的正式法律制度不足以促进法治秩序的生成,因此,必须重视社会资本在法治秩序生成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4.
法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本文拟通过对古代社会中主要的法律观念,统治阶级对法律的态度,古代社会的性质等不同角度的分析,说明古代中国社会中法律的作用的非主导性,从而指出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既要尊重、利用传统,又要突破传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国的法律文化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还走出国门,对亚洲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来构造我们的法治社会。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还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6.
吴文艺 《商》2014,(16):144-144
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也是法律功能的实现的过程。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过,中国的问题在农村,根本的问题在于农民,解决了农民的问题,才能解决好中国的问题,所以法律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应当围绕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来展开,这是文章的出发点。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法律功能的基本阐述,二是对中国农村法治状况的介绍及相应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内在动力,是我国实现重大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社会、思想等几方面,学习其构成基础对我们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商》2015,(20)
自清朝末年变法修律以来,西方国家的法律思想、著作开始大量传入我国,一大批青年学者、社会改革家开始学西学、引西学。从最初的西学东渐到逐步摈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理念的融合渐行渐远。本文试图从近代传统法律文化的没落中寻找原因,被摈弃之余力图找到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发展的契合点,通过借鉴和吸收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完善现代法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商》2016,(15)
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强调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公众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这一"硬件"设施,更需要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我国在法治建设中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严重。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成为当今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因为大学生是今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还需要大学生的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0.
郭晓果 《消费导刊》2009,(17):155-156
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制度样式,民主法治构成了现代社会宪政制度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增进人民权利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和完善民主法治的过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社会,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