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开展创业和创新活动,作为知识和人才聚集地的高校,也在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然而当前国内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往往与专业教育脱节严重,这不仅给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带来困惑,也会让创业教育变成了贩卖教育。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科学存在应当是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模拟等环节纳入到专业教育过程中,既推动专业建设,又能够实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探讨浙商创业经验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启示,认为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应该充分结合浙江具有丰富的企业家资源的这种优势为培养高等职业技能人才服务,吸收浙商成功的创业经验,构建以培养高职大学生以商业精神与创新精神为核心,具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品质和企业家能力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习和借鉴国外各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创业教育的背景、定位、师资力量方面分析了以美国与创业教育方面的,由此提出改进中国创业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教育是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新思想的教育。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创立事业、成就事业、为社会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创业热情,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对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因素的分析,据以提出助推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教育内容。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强化以高校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功能,努力为高校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提供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6.
创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它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给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本研究旨在引起高等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文章认为创业教育正在兴起,其动因有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推动、个人走出就业困境需求的拉动以及优越环境的助动,并认为我国高等院校要真正发展创业教育就要真正树立创业教育观念、要着重解决资金瓶颈限制以及要注重师资培养和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创新创业内涵的研究,以团队精神培养作为重要切入点,探索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教育依据,以期提升大学生职业精神与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之责。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具有思想导向、价值引领、心理调节、品行塑造等重要作用。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和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以“价值观念”“爱国责任”“工匠精神”“职业人格”“道德法治”等的培育为着力方向,通过构建合力育人格局、打造合力育人团队、丰富合力育人形式等,引领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成功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重要载体,对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及工作思路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应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训,推进创业实践,建立孵化基地,培养师资队伍等途径完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大势所趋。当前,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并兴建创新创业孵化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反映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对创新创业课程本身把握不够,疲于应付创新创业大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自身并没有创业的想法及动力;上课主要是迫于学分的要求;创新创业课程过于空泛,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适用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调动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需求,培养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真正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基因",培养具有改革和创新精神,具有创业勇气和能力的人才。如何有效调动师生共同创业的内驱力呢?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利用需要层次理论,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理论教育和实践育人相补充,将全面展开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调动高校师生内在需求,激发创新创业无限潜能。  相似文献   

11.
思政教育在高校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用性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水平、强化创业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在大思政的育人形势下,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结合可以促进创新创业工作更好地开展,培育思想素质过硬能力过强的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文章以此为前提,基于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研究,指出目前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方法路径,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以及促进其全方位地成长与成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撑,客观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而创业教育正是一种对应时代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对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现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高校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发展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3.
根据知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可实施性的考虑,在有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过程中,速度、收益、体验、可行性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四个要素。在与国外对比的基础上,基于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面向理工科大学生,探索理工知识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和创业教育模式立体层级结构,对于提高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创业教育的忽视,已经到了让人警醒的时刻,缺乏创业教育环节对创业的引导和规范,会从源头上让投机,浮躁毁掉我们的创业事业,混淆创业的清晰概念,让创业在低水平,高失败率中徘徊。  相似文献   

15.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调查显示,中国迈入创业型社会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仍有较高期待,因此,必须从转变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业教育平台、建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理清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失败和创业失败学习的概念,阐述创业失败学习的四大价值:"清醒剂""指南针""兴奋剂""防火墙",是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创业失败学习视角,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用性较强、本土化较强、系统性较强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风险意识和应对创业失败困境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需要,社会对于经管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大批创新创业意识高、实践能力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也能够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以天津农学院为例,提出除优化经管类学科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还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其与经管类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并对学校把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经管类学科创业教育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发展由原来的高速增长阶段向现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驱动力是创新,创新思想的重要来源是高校,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愈发重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素质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践需要具有普惠性,要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针对当前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指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目标是精,而不是广,即要求在某一方面具有很高的专业能力,又需要通过专业与创新创业的融合路径为毕业以后成为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在思想导向、价值引领和方法指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作用,努力使其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  相似文献   

20.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创业教育视域下开展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通过开展创业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达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创新教育和创新素质的内涵,并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在高校实行创新素质培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