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从试点走向成功的前瞻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完全消退、外需还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对于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一类全新的金融机构,根据其目标客户、提供的产品以及风险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它在试点期间可能会遇到信贷风险、缺乏市场需求、监管经验不足等问题,须在完善消费信贷公司发展的保障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加强外部监管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消费金融公司才能从试点走向成功并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仍处在尝试阶段,本文通过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介绍,简单剖析了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对其风险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2010,(2):74-75
<正>消费金融公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其成熟的经营模式,从其经验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往往能够凭借其贷款小额、分散、无担保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个人金融产品的类别,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长期游离于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金融需求。相信伴随着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和发展,中低收入  相似文献   

4.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首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获批在天津滨海新区成立。依托国际消费金融成熟的运营和管理经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不断拓展民生金融领域,成为新区多元化金融业态的有益补充。本文简要介绍了公司基本经营状况和运行模式,分析其发展阻碍因素,探索适合外资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同时也为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方面的作用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鲁霞 《时代经贸》2012,(4):175-176
消费金融对于促进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是一个新事物,其本身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本文从中国传统观念、潜在客户群、信用机制、融资难易和与信用卡之争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从国际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中吸取经验,以发展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  相似文献   

6.
我国场景消费金融的风险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消费观念升级和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在消费金融政策红利的推动下,我国场景消费金融实现快速发展。相对于无场景支撑的"现金贷",与消费场景深度结合的场景消费金融的结构、流程和参与者更为复杂。当前,我国场景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为用户信用风险、欺诈与套现风险、法律滞后纠纷频发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金融科技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等。形成风险的原因主要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忽视行业风险控制;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套利与法律风险突出;征信体系不够完善,信用风险不断积累;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风险管理能力良莠不齐;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金融知识匮乏;公司内部控制不足,导致内控风险高企。因此,我国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强对场景消费金融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黄狄  侍昌逻 《时代经贸》2011,(10):182-183
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文章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主要从消费环境、金融环境、信用环境及制度缺陷等方面分析国内消费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文章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主要从消费环境,金融环境、信用环境及制度缺陷等方面分析国内消费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补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小额、分散、灵活、快捷"的差异化金融服务方式,为"三农"、中小微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良好资金支持,有效地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对平抑民间借贷利率、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过程中,由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跟踪管理不够细致,风险控制不到位,导致风险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对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的实际特点.,针对我国现有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行现状和特征,本文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与违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监管策略:金融监管部门要降低监管成本;对贷款业务加大监管力度,不能松懈,特别是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同时针对我国现有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行现状和特征,从内外部两个方面提出来加强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监管的措施,并从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监管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国际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对国际经济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加大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国别风险,国别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新的领域。对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经验的分析结果显示: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可以提高跨国经营效率,从而保持金融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一直是我国金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前巨额不良资产以及低下的银行经营效率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集中反映.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急需金融理论工作者去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风险管理的现状,阐述了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的影响及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金融综合经营下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学者将金融综合经营作为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本文分析认为综合经营并不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最为重要的是公司应在日常经营的管理中居安思危,尤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慎之又慎,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避免危机发生时危及自身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金融脱媒在促进商业银行优化资本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应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和转换业务经营模式、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和加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等措施,实现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融控股集团是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若干家金融子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控股集团的母公司。金融业综合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其效果如何尚待观察,但任何经营模式都必须和风险管控的能力相适应。如何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有效监督,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是实务界和学术界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投资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模式的缺陷,金融创新过度和市场监管的缺失引发了蔓延全球的次贷危机。我国证券行业应汲取此次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我国证券监管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由前期的单边升值逐步向双向波动转变,这对我国不少跨国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少企业开始尝试使用贸易融资和金融衍生品来对冲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除以外币债务和外汇远期为主的金融对冲外,经营对冲也是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外汇风险对冲能否增加公司价值?二者在提升公司价值中的关系如何以及对冲如何带来价值溢价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研究发现,尽管跨国公司同时使用金融对冲和经营对冲,但经营对冲的价值效果更为突出.中国跨国公司将来可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进一步扩大跨国经营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8.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已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越来越多的居民在购买住房时采用到银行办理住房按揭手续。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业务已成为银行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要来源。随着贷款量的激剧上升,对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在经营运行中的重要问题,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这项银行优质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旨在探计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风险与防范,结合实践提出完善我国对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韩国金融危机中银行特许权价值降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素静 《现代财经》2005,25(12):33-37
银行特许权价值和银行许可证使得银行更有激励去监督其所提供贷款的公司,更有激励进行贷款组合的风险管理,从而直接保证经营者不采用道德风险的行为,因此它对于银行稳健经营是非常有利的。通过对韩国经济危机中银行特许权价值进行实证分析,能够看出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带来的特许权价值降低和金融风险增大倾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决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公司财务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费用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公司的财务困境成本、代理成本、税率等因素出发讨论了公司风险管理决策行为,并建立了单变量和多变量模型分析我国公司风险管理费用的决定因素。在风险管理方面,研究表明,对于我国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决策行为,地方政府的保护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