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成长性的企业在境外上市,且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境外资本市场入市门槛不高,能够融到更多资金,便捷性和创新性、知名度较大,市场层次更多样性和市场本身更灵活性。大量优质企业境外上市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有利有弊。因此,我国应在完善资本市场各项制度、提升市场融资功能、扩大市场容量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从而为更多优质企业提供境内上市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境外上市企业国内IPO融资机制及其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外上市企业返回国内融资已成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令人关注的现象,本文在分析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国内IPO上市的背景及动因的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对交叉上市的定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刻划和描述,进而考察了国内和境外相关证券市场双重监管制度和标准的差异。最后提出促进境外上市企业国内融资的机制设计原则,监管准则和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司利用境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上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国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专有融资渠道。自我国的股票发行制度由审批制转为审核制以后,特别是自1999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境内企业申请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审批与监管指引》以来,这条境外融资渠道才真正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实行平等待遇。  相似文献   

4.
李晓燕 《生产力研究》2012,(3):90-92,100
大量企业境外间接上市,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监管部门虽对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采取了监管措施,但是企业出于对资本的狂热追求,总是采用种种方式进行规避。监管部门应当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监管,加快完善我国相关境外上市立法,为我国企业在境外上市提供明确、有效的法律规范保障,同时完善国内资本市场体系,从而加强企业境外间接上市的监管,同时便利企业融资。  相似文献   

5.
境外上市模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自1993年,我国国有企业开始到境外上市融资,根据证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02年11月,共有74家境内企业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其中:通过发行H股单独在香港以及同时发行H股、ADR在香港与纽约等多地同时上市的公司为72家,仅在美国与仅在新加坡上市的各1家。以上数据只统计了在中国注册的股份公司到境外上市的数据,我国国有企业通过在香港等地的窗口公司上市(主要是指在港的红筹睃公司)的数据并未统计在内。综观近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境外上市的模式,根据上市公司注册地以及  相似文献   

6.
融资新高峰     
2007年可谓中国企业的融资年,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融资额轻松超过干亿美元.根据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顾问及投资机构清科集团近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企业上市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全年共有242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额高达1048.34亿美元;其中118家企业在境外九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397.45亿美元;境内资本市场则吸引了124家企业上市,融资额达650.89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私募融资渐成企业重要融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海张江举办的一场关于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及私募融资研讨会上,记者获悉私募融资正在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发展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据《亚洲收购与兼并期刊》资料显示,2005~2007年,我国企业通过私募融资金额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达到801亿美元,其中,私募股权基金2007年投资金额为106亿美元,同比增长86%;国内战略投资者2007年投资金  相似文献   

8.
对国外证券交易所跨境上市标准的了解有利于国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决策的制定,文章对与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联系紧密的6家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定进行比较分析。企业可以根据其行业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交易所上市板块,然后基于自身盈利能力与规模特征选择适用差异化的上市标准。  相似文献   

9.
欣岩 《资本市场》1999,(4):11-11
<正> 证监会批准的第五批境外上市企业名单中,农垦“北大荒”以其第一个农业概念股的独特地位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无农不稳”的理论在中国深入人心,农村的发展才意味着中国社会的真正发展,尽管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已有数年历史,但从未有过农业概念的企业走上市场,第一个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股在境外上市,历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畅言 《资本市场》2009,(3):106-107
<正>清科集团研究显示,受海外金融风暴和境内资本市场调整影响,2008年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总体情况低迷,境内外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大幅缩减,分别创下三年同期新低。2008年共有113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合计融资218.3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93亿美元;上市数量、融资额和平均融资额均创三年来新低。其中上市数量较2007年减少129家,融资额减少79.2%。113家企业中有37家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合计  相似文献   

11.
境外上市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基于H股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日益成为金融界一个倍受瞩目的现象,其动因问题也一直为理论界所关注.通过以2000-2003年间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为样本来检验境外上市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我们发现上市后公司投资对内部现金流的敏感程度下降,说明境外上市有利于放松公司的融资约束.通过对匹配A股的公司投资对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的比较分析,以及H股公司上市前后财务保障比率变化的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2010,(8):86-89
2010年上半年.在境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共有332家企业上市,其中中国企业多达212家在境内外市场上市.超过其他国家地区IPO总数76.7%。中国企业上市融资总额达349.96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52.2%.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6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资本市场》2012,(9):100-102
<正>从数量上看,今年上半年全球仅有229家企业上市,与2011年上半年339笔IPO相比下滑32.4%;从融资额度上看,全球总融资额440.62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额为1.92亿美元,分别较2011年同期减少51.0%和27.5%。2012年上半年,在清科研究中心关注的境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共有229家企业上市,其中,中国企业共有128家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占全球IPO总数的55.9%。中国企业上市融资总额共计145.65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33.1%,平均每家  相似文献   

14.
借壳上市是指我国企业不直接在境外发行股票挂牌上市,而是利用在境外注册公司的名义在境外上市,上市公司与国内企业的联系则是通过资产或业务的注入、控股等方式来实现,从而使国内企业达到境外上市的目的。借壳上市包括两种模式,即买壳上市和造壳上市。  相似文献   

15.
随着WTO的进一步扩展,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已日渐加强,中小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的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作为中小企业如何面对境外上市的巨大诱惑,如何去境外寻求融资,通过在香港、新加坡两个证券市场的上市运作实例为您揭开境外上市迷局。  相似文献   

16.
《资本市场》2013,(1):65-67
<正>在清科研究中心关注的境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2012年第三季度全球IPO数量与融资额双双继续呈现下滑态势。从数量上看,本季度全球共有102家企业上市,较2011年同期的128只IPO减少了26只,同比下降20.3%;全球总融资达203.20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为1.99亿美元。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证监会监管趋紧、新政频出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国企业上市依旧游走在下行通道中,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上市数量和融资额继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境外上市的企业为样本,对我国企业在境外证券市场的权益资本再融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在境外证券市场没有获得理想的再融资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走出海外进行跨境并购大规模增长,收购对象也悄然发生变化,从以往注重资源类收购转向寻找符合企业产业链发展的收购对象,对境外上市公司的收购也不少见。对境外上市公司收购,不外乎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保留收购对象的上市状态,将其作为整合后的融资  相似文献   

19.
小微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小微企业融资上市是小微企业发展的道路之一,目前小微企业上市融资出现了多方面的困难。本文结合目前小微企业上市融资的现状以及融资难的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为我国小微企业上市融资对策以及上市前财会贮备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相当部分的优势行业企业以及部分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选择在境外上市,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境外上市运作周期短。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共有3000多家企业在等待上市,然而内地每年的主板与中小企业板块仅有150家企业能够获得上市的机会。总体而言,内地企业的上市周期一般较长,尤其是若想在国内主板(A股)上市就大致需要在三年左右时间。与此相比较,境外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周期则相对要短得多,其一般能控制在一年以内。显然,这一点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因上市周期跨会计年度所导致的企业重组申报材料的繁琐。2.境外资本市场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