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少丹 《化工管理》2022,(35):68-72
随着环保政策趋严,烟气脱硝产生的废弃SCR脱硝催化剂处置问题愈发严峻。文章重点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失活SCR脱硝催化剂再生与回收处理方向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钒钛系失活脱硝催化剂主要的再生、回收技术路线,分析了脱硝催化剂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技术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电厂运行经验及试验室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高尘布置方式烟气温度、NH_3/NO_X摩尔比、氧含量、CaO、碱金属含量五个主要因素对SCR脱硝催化剂脱硝效率(活性)、SO_2/SO_3转化率、氨逃逸、压降等性能指标的影响,对于SCR脱硝催化剂的设计选型、设计优化和电厂SCR系统性能考核修正以及实际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SCR脱硝催化剂的再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介绍了石油化工废催化剂的成分和危害,阐述了综合利用和处置石油化工废催化剂的研究情况和进展,同时分析了中国石油化工废催化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废催化剂回收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石化行业加热炉烟气中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问题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的NOx去除技术原理及特点,其中应用最广泛和有效的尾部烟气脱硝技术是NH3-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分析了工业加热炉烟气SCR脱硝技术的要求,最适宜的选择是多台加热炉尾部烟气集中低温脱硝,低温活性和抗水性是工艺加热炉脱硝催化剂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是一种创新型、高效技术。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将会燃烧大量燃煤,燃烧的燃煤会释放出来很多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对空气环境将会产生很大影响。使用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对此文章将围绕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为中心,对脱硫脱硝、气化固化脱硫脱硝技术、高能电子氧化技术、固相再生脱硫脱硝技术、选择性催化脱硫脱硝工艺等几项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针对西北某石化公司1.6Mt/a催化裂化装置尾部烟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余热锅炉排烟温度240℃,高温烟气的排放导致装置能耗偏高,影响装置经济效益,同时影响尾部布置脱硫工程。随着国家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2014年该厂为节能减排及烟气排放达标,新增烟气脱硫、脱硝装置。由于脱硝工艺要求进脱硝反应器的烟气温度在300~400℃范围内,布置脱硝装置需要较大空间,而现锅炉周边无足够的场地,故设计新的余热锅炉以布置脱硝装置,同时降低排烟温度。新设计时对余热锅炉受热面进行模块式设计,将再生高温烟气全部经过余热锅炉回收,排烟温度降到160℃以下,提高装置效率。同时满足脱硝装置的布置,降低NOx的排放。  相似文献   

7.
SCR(selectire catalyst reactive)烟气脱硝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烟气脱硝技术之一。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来研究实际系统的一种方法,可以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整流器作为脱硝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有利于烟气流动的归整化,减小烟气对催化剂的冲刷,对保护催化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值模拟技术来研究整流器能为设计和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燃煤电厂全面推进超低排放的形势下,SCR脱硝装置运行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问题日益凸显,而开展脱硝催化剂全寿命管理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针对当前国内催化剂市场、脱硝装置运维、第三方服务现状,提出涵盖催化剂全寿命周期的产品供货、质量管控、高效运维、提效优化、寿命管理以及报废处置的全寿命管理模式。通过明确全寿命管理各阶段责任单位,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运行维护、评估优化技术,可充分发挥各方单位的专业特长,实现脱硝装置稳定、可靠、经济运行,产生显著的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对炼油废催化剂进行综合回收利用既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能避免废催化剂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将炼油废催化剂进一步细分为催化裂化、加氢处理以及催化重整催化剂,分别对这三类废催化剂的回收利用技术做出综述,从而为中国石油废催化剂回收利用向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火力发电厂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这些烟气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为了控制污染,火电厂可以通过脱硫脱硝技术以及烟气处理的方法降低烟气排放中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有效地控制污染。目前,火电厂常用的烟气处理和脱硫脱硝技术包括静电除尘、布袋除尘、湿法除尘、半干法和干法脱硫脱硝技术。本文主要对火电厂烟气处理和脱硫脱硝技术进行研究,对火电厂大气污染控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燃煤机组在低负荷运行下脱硝系统改造的方法,经过方案比选,确定省煤器烟气旁路技术为本课题的最终方案。通过现场试验测试,分析试验数据,得出运用省煤器烟气旁路技术后,低负荷运行时脱硝系统入口烟温达到催化剂的正常使用温度,脱硝系统可以正常投运,满足超低排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我国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情况,并在符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的前提下,通过对我国采用的主要烟气脱硝技术进行经济性分析,根据预测的我国“十二五”期间新增燃煤电厂装机容量,估算出我国“十二五”期间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费用。至2015年,如果我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硝全部采用SCR技术,则脱硝投资费用将达到925.83亿元,年运行费用为362.07亿元;如果600MW以下机组采用SNCR—SCR脱硝技术,600MW及以上机组采用SCR脱硝技术,则脱硝投资费用将达到780.72亿元,年运行费用为344.32亿元。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7月11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公布全国燃煤机组脱硫脱硝设施等重点大气污染减排工程名单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对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在内的数十家企业的燃煤机组脱硫脱硝设施清单予以公开,环保部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对此加强监督的同时,也欢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予以监督。公告涉及6类清单,即全国石化催化裂化再生烟气脱硫设施清单,全国水泥熟料生产线脱硝设施清单,全国钢铁球团脱硫设施清单,全国钢铁烧结机脱硫设施清单,全国燃煤机组脱硝设施清单,全国燃煤机组脱硫设施清单。6类清单既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华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前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在燃煤工业锅炉的生产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环保技术引入,确保燃煤工业锅炉的烟气排放能够符合环保排放标准。其中烟气脱硝技术的运用,对于燃煤工业锅炉充分实现脱硝目标有积极作用。在论文的研究上,选择的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烟气脱硝技术(SNCR),结合对该技术的深入分析,就目前燃煤工业锅炉烟气脱硝的操作技巧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重庆和鑫石油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是从事废物治理、废机械油、废汽油、废柴油、特种油及其它废油料的处理、提炼、精制后再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万元,原料油加工能力9000吨,累计处理各种废油4万多吨,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很多企为废油再生利用、能源紧缺的矛盾,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油品应用系合作开发的新型无铅油抗爆添加剂项目,被重庆市列为能源综合利用循环再生新项目计划。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目前湿法洗涤技术和三级旋风分离器技术在催化裂化再生烟气粉尘排放控制中的应用进展情况和美国BASF催化剂公司生产的抗磨损催化剂对控制流化催化裂化(FCcu)粉尘排放的研究进展.提出我国应该重点从低磨损的催化剂产品的研发着手,以相应的除尘设备对催化裂化烟气粉尘进行控制,从而满足环保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火力发电机组深度调峰已成为必然趋势,为满足脱硝机组NOx在低负荷负荷达标排放,需提高脱硝入口烟气温度,使其能够达到催化剂的活性范围内。对目前国内实行的宽负荷脱硝改造方案进行对比。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技改系统运行效果及目前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抗生素菌渣类危险废弃物的即时化处置,基于一种生物质类固废及危废处理系统的专利技术,建立气化与燃烧中试系统,对抗生素菌渣进行气化燃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抗生素菌渣原料的热量完全可以实现气化与燃烧,排放烟气与灰渣主要指标均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在SCR脱硝反应中,催化剂是核心物质,对催化反应的脱硝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催化剂的影响以及催化剂对SCR脱硝反应的重要性,文章结合SCR脱硝反应实际,分析SCR脱硝反应中催化剂的表现以及催化剂的重要指标,为SCR脱硝反应提供有力的催化剂支持,并通过催化剂指标的分析,掌握催化剂的特点,为催化剂的应用和催化剂的性能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解决脱硝反应中催化剂应用不当和催化剂应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废弃脱硝催化剂中含有80%~90%的锐钛型TiO2和V2O5,WO3或MoO3等金属氧化物,实现废弃脱硝催化剂的回收利用是响应国家环保号召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研究废弃脱硝催化剂与钛渣混合酸解技术,通过筛选合适的原料、絮凝剂以及脱销催化剂和钛渣混合比例,制备出合格的黑钛液,本技术在避免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了钛资源的回收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