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1.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供求关系极不稳定改革以来,在粮食生产呈波动性增长的同时,中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1978-1994年,粮食需求总量由30462万吨,增加到4485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8%。从需求结构看,口粮用量需求增长较慢,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迅速。1978年前,口粮消费占全国粮食消费的75%以上,此后比重呈下降趋势,目前约占总需求的60%。从绝对量上看,1994年口粮用粮达到28767万吨,比1978年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市场:冲击将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之 《中国市场》2003,(2):57-57
<正> 农产品市场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日各性物资,因此各国在这一市场都是寸土必争。农产品市场上的任何巨大波动所带来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最近几年,粮食消费总量变化不大,主要是城乡居民口粮消费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强度有所下降,口粮消费增长的幅度趋缓;粮食加工转化量有限,粮食需求增长主要用于新增人口。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年粮食总需求量在48000万吨左右。按照2002年粮食产量46000万吨计,粮食产需缺口2000万吨。从总量上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对该国粮食生产、消费及其盈亏等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生产看,哈萨克斯坦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和单产不稳定,波动幅度较大;人均粮食产量较高。从消费看,加工用粮不断增加,占主要地位;饲料用粮和种子用粮不断减少,但仍是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用粮稳定增加,但增速较慢;其他工业用途用粮和损失用粮波动增加,二者占粮食消费总量的10%左右。从生产和消费盈亏看,粮食生产和消费盈亏变动幅度较大,具有规律性,总体处于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4.
1997/98年度,世界粮食总产量约为18.69亿吨,比上年度下降0.4%。其中小麦产量为6.0亿吨,增长1000万吨;粗粮产量为8.88亿吨,减产1800万吨;大米产量为3.81亿吨,与上年度持平。 全球粮食消费需求总量预计为18.67亿吨,比上年增加2000万吨,增长1.1%。其中,对小麦的消费需求为5.91亿吨,增加1100万吨,增长1.9%;粗粮的消费需求为8.93亿吨,增加600万吨,增长0.7%;大米为3.83亿吨,增加200  相似文献   

5.
<正> 据近10年来世界饮料消费统计资料:充气饮料、茶、瓶装饮水和果汁饮料的消费呈增长趋势,牛奶、咖啡、啤酒和葡萄酒呈下降趋势。如1994年统计资料,全球饮料年消费量为9.2亿吨,其中茶2.3亿吨:液体牛奶2.1亿吨;充气软饮料1.3亿吨;啤酒1.1亿吨。咖啡1亿吨;瓶装饮水6000万吨;果汁饮料5500万吨;葡萄酒2000万吨 其中茶的消费比例为25%,占第一位;果汁饮料占6%;葡萄酒为2%。 各品种饮料的消费比例在各国也不尽相同。在美国,充气饮料消费比例最大,为世界第一位;西欧和澳大利亚的奶制品消费比例最大;日本茶的消费比例最大。从近十年来各国所采用的包装材料看,  相似文献   

6.
饲料用粮消费需求的增长,将成为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主体,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本文在对粮食安全与饲料用粮关系研究背景下,提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下的饲料用供给方案。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市场监测网络提供的信息,本刊记者又走访了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研究机构和商品销售网点.对下半年国内吃穿及室内装修消费市场作出如下全面分析报道。一、食品、副食与饮料市场粮食市场不会有大波动。今年上半年食品零售价格涨幅较高,主要是去年粮食调价的滞后影响及鲜菜价格猛涨所致。今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因粮食购销政策的变化有所提高,达到16.6亿亩~16.8亿亩,粮食产量将达45179万吨,粮食总供给量可达50310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的调整。我国人均口粮消费可降到233公斤.全国总人口以120355万人计算,全国口粮消费总量将达32280万吨。因此计划供需缺口不大,产小于需100多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0年中国水产品产量为4279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7倍多;其中水产养殖产量达2578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5.6倍,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26%上升到60%,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78年的4.8公斤提高到2000年的33.8公斤.2001年中国水产品产量为4375万吨.  相似文献   

9.
基于1978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应用消费经济学原理,借助多元回归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和猪肉消费的动态变化及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总体呈现先缓慢下降然后趋于平稳的状态,猪肉消费量变化的波动性大,总体呈现波浪式上升状态;农村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量高于城镇居民的口粮消费量,而对猪肉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却低于城镇居民,但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和猪肉消费量的差距正在缩小;人均口粮消费与猪肉消费存在着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价格联动效应和粮食生猪发展的梯度效应及财政政策的激励效应等.基于此,笔者提出宏观农业政策调整应关注粮食和猪肉消费需求变化、重视饲料粮的安全和正确运用政策杠杆稳定生猪生产等政策建议,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食物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至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实现了"十一连增"。数据显示,我国粮食进口在2014年也再创新高,仅前10个月的粮食进口量就几乎相当于2013年全年进口量,全年进口总量突破1.042亿吨,其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达到了7140万吨。一边是国内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一边却是进口总量连年暴涨,这成为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的基本特征。农业需要的是全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我国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比上年增加2.3亿吨标煤,是2006年以来能源消费增量最多的一年。其中,煤炭、天然气和电力消费量分别增长9.7%、12%和11.7%。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6,创2006年以来的新高。从节能情况看,2011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仅下降  相似文献   

12.
徐杰 《商》2014,(49):237-238
以1990~2012年云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为基础,构建云南省能源消费GM (1,1)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云南省能源总量消费呈准指数规律,模型预测精度为一级, GM (1,1)模型发展系数为0.084,适用于中长期预测。“十三五”时期,云南省能源需求年均增长8.76%,到2020年达到20176.79万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13.
张振国 《国际贸易》1998,(10):52-54
对日煤炭出口增长 我国建国不久,中日煤炭贸易便已开始。自1978年2月中日两国签订煤炭长期协议,对日出口的动力煤与炼焦煤被纳入长期贸易项下,中日煤炭贸易得以正常发展,稳步提高。自1978年以来,对日煤炭出口出现两个增长高峰期,一是从1978年的47万吨增加到1983年的369万吨,年均增加53万多吨。在1983年,对日出口煤炭已占我国煤炭出口总量的50%强,日本成为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2月,海关总署公布了2012年11月的粮食进口数据:当月,谷物和谷物粉进口量和金额从2011年11月的45万吨和1.6亿美元,上涨至87万吨和3亿美元,增幅惊人。2012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的粮食中,大豆进口2905万吨,同比增长22.5%;大麦进口150.94万吨,同比增长62.3%;小麦进口219.35万吨,同比增长294.9%;稻谷和大米进口118.67万吨,同比增长226.9%;玉米进口240.54万吨,同比增长6535.2%。对此数据,有人惊呼,玉米快要成为第二个大豆,中国粮食是否还安全?这边是海关统计数据表明进口粮食数量激增,另一边则是中国粮食产量创下了"九连增"。  相似文献   

15.
<正>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基本情况一是农产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是农业和农产品消费大国,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4万亿元,增长4.3%。蔬菜产量6.5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产量2.1亿吨和肉类产量7926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30%;禽蛋2763万吨和水产品产量5373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二是流通主体形式多元化。传统:国营商业、粮食和供销合作社等;现在:个体、国有、民营、外资、股份制企业。  相似文献   

16.
高钟庭 《消费经济》2001,17(4):17-19
通常,粮食的总需求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口粮、饲料粮、净出口、种籽子粮工业用粮、损耗和库存净增加,在中国的粮食总需求量中,口粮消费占总需求量的70%以上,因此,对口粮消费状况,变动规律及居民购粮行为的研究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粮食总需求问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收入也在迅速增加。随着人口和收入增加,肉食消费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大量农田转为非农业利用,粮食生产能力预计将缩小。自从本世纪中期以来,日本由于经济繁荣粮食需求增加,工业发展导致农田损失严重。这些因素使日本1993年77%的总粮食消费依赖进口。相同的因素目前正在中国发挥作用。一个1.2亿人口的国家其大部分粮食依赖世界市场是一回事,但如果一个12亿人口的国家向这一方向发展,它将迅速超过美国和其他粮食出口国的出口能力,将促使世界粮价上涨。中国突然开始丧失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衰退是随着40年来取得巨大进展,特别是1978年农业改革以来发生的。改革释放的能量使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了50%,从1977年的2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3亿多吨。中国已领先美国成为世界上粮食第一生产大国,人均粮食产量从维持生活的2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  相似文献   

18.
营销动向     
<正> 贵金属产销动向黄金消费:2002年我国(202.3吨)成为全球第三大黄金需求市场,仅次于印度(575.7吨)和美国(409.3吨)。首饰用金达85%,工业用金15%。银消费:2001年我国白银产量1800吨,位居世界第五位。中国白银消费量在2000吨左右,继美国和印度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白银消费国。白银供应量满足不了国内的消费者需要(含矿产银、再生银和进口银)。国内白银消费比例大致为:感光材料占20%,电气和电子工业占30%,银首饰、银餐具和镀银占5%,化学工业占20%,其他行业消费占25%。铂金消费:国内铂金饰品的销售量从1996年的28.5万盎司,到1999年发展到95万盎司,2000年可达110万盎司。去年我国一共进口铂金4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关》2024,(4):8-9
<正>广东Guangdong钢材出口量倍增2024年1~2月,广东省出口钢材529.1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增加13.3倍;价值267.2亿元,增长831.3%,出口均价为5050元/吨,下跌34.7%。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出口491.7万吨,增加28.7倍,占同期广东钢材出口总量的(下同)92.9%;国有企业出口29.1万吨,增加136.8%,占5.5%。从出口市场来看,对东盟出口202.4万吨,增加14.5倍,占38.3%,  相似文献   

20.
《财经界》1997,(8)
1997年上半年,生产资料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主要物资供求基本平衡,市场价格保持平稳。全国生产资料销售平稳增长,物资系统市场占有率继续下降,亏损势头有所减缓。从发展看,生产资料市场将长期保持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一.1997年上半年生产资料市场形势1997年上半年,全国生产资料市场继续保持供需平衡、价格平稳、购销平淡的"三平"特点。从供求总量上看,全国生产资料资源和消费大体同步增长。据统计,1-6月16种主要物资的资源供给和需求均增长5%左右。由于国内需求相对不足,进出口对于市场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上半年16种主要物资出口增长30%,占使用总量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进口下降6%,占资源总量的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从市场行情看,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降。据统计,上半年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