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地下空间资源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的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促使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价值突显。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具备了大规模开发能力。长春市还处在20世纪90年代水平。2009年长春地铁项目获得国家批准,通南北的一号线、贯东西的二号线已经开工建设,使长春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供应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面对人口增加、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加快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用地瓶颈的有效途径,也是21世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和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它是中国走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迫切的、巨大的需求。据预测,21世纪末,将有1/3的世界人口工作、生活在地下空间中。城市地下空间作为资源,它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调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4.
《首都经济》2010,(11):25-25
在近日召开的市政协重点提案督办会上,针对市政协委员“加强本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提案”,市民防局答复,本市目前正开展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的专题研究,《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将地下空间规划的要求纳入其中,本市11个新城的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地铁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等均有地下空间利用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被很多城市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本文以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引,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出发,厘清城市地下空间对缓解地上和地面空间拥堵、合理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城市地铁建设为例,进一步探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难题,并针对问题就地下开放利用的整体性规划、适度性建设、适宜性条件、公共性市场、均衡性运营、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地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比较快,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制尚不健全,影响了地下空间的顺利开发。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地铁地下空间开发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我国地铁地下空间开发需要加强立法,成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在法律层面确认地铁地下空间有关权属的范围和界限,强化对地铁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7.
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势在必行,能缓解城市快速发展中遗留的诸多问题。本文对惠州市市民乐园综合开发利用工程进行分析,介绍方案中市政广场和综合体的设计理念、轨道交通建设带来城市土地开发和空间拓展、下沉广场的作用、防灾减灾救灾的设计思路、节能减排的措施和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构想。  相似文献   

8.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三维"城市,实现地上和地下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从1963年伦敦建成世界一条地铁开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来看,尽管这些城市经济基础和开发条件各有不同,但其共性的开发特征值得借鉴:注重地下空间开发研究,较早开展地下空间研究和规划编制;注重制度建设,制订了一批地下空间开发的法律法规;注重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功能提升、空间拓展相结合,有效解决城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经济发达,水域面积广阔。利用城市中水域地下空间,促进水域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南京市城市建设开发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对南京市城市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水域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结合实际分析了综合开发利用可能的功能类型;初步探讨了"以交通为导向"和"以商业为导向"的两种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期望能对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中心城区各条环线上俨然成了露天临时停车场。地下车库的建设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地下交通和地下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梁楼盖结构因其经济性和实用性,在地下车库的应用非常广泛。文章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无梁楼盖的实用计算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是许多自然资源得以存在的基础.如何协调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关系,促进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法律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借鉴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提出建立土地区分使用权制度.以使土地及相关资源权责明晰,各种资源权利和谐地衔接和配合,最终达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是否达到合理利用的评判标准,是评价和监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和程度。本文从环境、资源、经济及社会四个准则层出发,选取 21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时点评价法、线性比例法与熵权法进行综合测算,对成都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针对性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一般可持续利用状态,整体态势良好。但成都市土地利用的环境保护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注重协调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仲素梅  武博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06-108
苏南工业化、城市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与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成为制约苏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立足于苏南土地资源利用的态势,分析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为苏南摆脱资源困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找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健全土地法律,加强土地制度建设;严格贯彻执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调整非农建设用地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楠 《改革与战略》2008,24(7):19-20
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究其根源,对症下药,提出了建立土地利用听证制度、完善土地立法、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开发土地资源的对策,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在城市化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王建友 《特区经济》2008,(6):205-207
"联众模式"是地方政府引进工商企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这种尝试以市场为手段,推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社会资源、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海岛开发管理是海洋开发管理的重要方面,而"联众模式"对海岛开发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联众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海岛资源优势,解决海岛开发管理的资金匮乏、环境保护、公共产品供给、土地资本化、人力资源优化等问题,为我国海洋开发管理提供一个创新模式、一种经验。  相似文献   

16.
吴宗珍 《改革与战略》2011,27(9):76-77,92
文章认为,土地税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土地税制可以引导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抑制土地投机,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程度,有效地解决我国目前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祥林 《特区经济》2012,(1):263-264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利用呈现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开发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法律对土地使用权出让还仅局限于地面土地使用权,不能满足用地需求和节约利用土地的要求。而土地使用权的"分层设立"为有效缓解我国目前土地使用权的供求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的效能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对土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拥军  杨庆媛  陈琳琳  洪辉 《改革与战略》2011,27(8):114-116,167
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估是当前进行国土规划的必要环节,它旨在探明省域国土开发程度的空间差异,对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重庆市的研究为例,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GIS的空间聚类方法,对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领域的共计30个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当前国土开发利用效率以主城区最高,十四区县次之,渝东北和渝东南为低效率区域,巫溪、酉阳一带为土地利用效率最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区域土地资源,指导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新疆伊犁州直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利用SPSS的系统聚类分析功能对伊犁州直县市土地利用进行定量分类。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不突破行政辖区等原则下,结合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最终将县市划分为城镇工矿发展区、生态旅游综合发展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区四个土地利用分区,并指明土地利用导向。  相似文献   

20.
格尔木市是青海省未来几十年中工业发展的重点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格尔木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通过分析格尔木市东、西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尚低,未来开发空间较大,地下水开发中要限制东水源地开采,扩大西水源地开采规模,同时要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制度上限制截取上游地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