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非流动资产减值金额的确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永和 《会计之友》2008,(19):56-57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资产减值计量是会计计量中的重要内容,资产减值金额的确定至关重要.本文从非流动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比较、分析中估计非流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非流动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确定非流动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以及非流动资产减值的金额.  相似文献   

2.
马菊红 《财会通讯》2007,(10):63-64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同原有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呈现出三点变化:第一,在资产的计价方法上,在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使信息的相关性更强,更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第二,发生资产减值损失,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外,其余资产减值损失都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简化了核算,体现出重要性原则;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持有期内不仅核算减值损失,还核算升值利得,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第三,新准则规定非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不能转回;流动资产和相关金融资产减值可以转回,但不能高于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结合业务发展实际,判断公立医院非流动资产单项资产和资产组的减值,通过内、外环境分析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定折现率,并以案例的方式来探讨非流动资产减值损失和计提减值准备,以探索非流动资产减值业务在公立医院会计业务中的应用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 (一)判断减值迹象资产减值迹象是指可能导致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企业在会计期末应当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是否有减值迹象,某项资产如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如不存在减值迹象,则不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相似文献   

5.
曾波 《财会通讯》2007,(4):71-71
现行时点上资产价值评估存在以下代表性观点:以FASB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资产现行时点上的价值主要依赖于特定时点上资产的公允价值。以IASB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在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中引入可收回金额的概念,并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二者中的较高者。我国新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从以上观点来看,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关键表现为资产现行时点上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资产减值被直观理解为资产价值下降,但会计上确认资产减值并非如此。本文从资本保全角度出发,揭示了资产减值首先是为了调整资本的补偿金额。当资产减值确认时,其计量又与价值计量保持一致,因此又表现出价值计量的结果。会计准则在对资产减值的规范中也体现了资本保全与价值计量交叉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资产减值的计量属性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资产减值的性质,从存货、非流动资产、金融资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方面分析了资产减值的计量属性选择和运用及应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资产减值的计量属性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资产减值的性质,从存货、非流动资产、金融资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方面分析了资产减值的计量属性选择和运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在实务中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较大,会计实务工作者运用专业判断较多。这里所说的专业判断主要有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标准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对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缺乏详细的指南,可操作性不强。  相似文献   

10.
一、对新准则相关规定的分析 根据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当资产发生减值时,财务会计应该正确反映资产的减值。财务会计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的一系列规范,就是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试图用价值记录代替成本计量,将资产账面金额大于实际价值部分确认为减值损失或费用。其目的是通过反映客观存在的资产价值的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生产的现实价值状况,揭示潜在风险,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其核算对象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特定资产,其实质是对减值资产按减值后的现行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相似文献   

11.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资产损失转回是指已确认损失的资产,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即资产的价值恢复了。这个价值恢复的过程在会计上叫转回。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加以确认和计量,但是由于资产的性质不同,资  相似文献   

12.
一、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 (一)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首先,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谨慎性原则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减值的迹象,应当估计其可回收的金额,对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13.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示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期末,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公允价值变动及合并处理时,其账面价值需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14.
叶怡雄 《财会月刊》2010,(10):28-29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示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期末,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公允价值变动及合并处理时,其账面价值需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15.
林霞 《福建财会》2003,(9):28-29
我国新《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36号一资产减值》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即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价值)的部分。资产减值会计。就是在期末时,将资产按可收回价值与账面价值孰低计量,并将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种会计核算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资产减值定义、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我国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与IASB和FASB不完全相同,主要基于公允价值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量的现值,这样必将造成可收回金额计量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一、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准备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因为,一是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  相似文献   

18.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是资产减值计量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现值计量是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公允价值会计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的一种会计计量方式,其会计目标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资产减值会计建立的基础是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会计理念的不同导致现行的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负债现在某些方面是分离的。所以有必要将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在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统一。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应当将资产减值会计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之上,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期末价值,并将其计量的差额应当记入“资本公积——资产重估”当中,即直接记入资产负债表,而不是利润表。  相似文献   

20.
安慧 《财会月刊》2008,(11):9-10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是资产减值计量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现值计量是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