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欧元区和美国同为世界最大的发达经济体,但经济波动却存在差异。1970—1994年欧元区经济波动率小于美国,特别是投资的波动率只有美国的1/2;1995—2013年它们之间的经济波动差异缩小,同时协动性增强。本文构建的包含趋势性和暂时性冲击的开放RBC模型表明,趋势性冲击对于欧元区经济波动的重要性更大,暂时性冲击则主导了美国的经济波动,尽管欧元区的两类冲击的随机扰动都小于美国。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趋势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所分别对应的持久性和暂时性收入改变,是这两大经济体的净出口呈现逆周期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黄赜琳 《财经研究》2006,32(6):98-109
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将政府支出作为外生随机冲击变量,构建中国三部门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并对改革后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考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及财政政策的效应问题。研究发现,在包含政府部门的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可以解释70%以上的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中国经济波动是技术因素、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综合影响的共同产物。此外,本文证实改革后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RBC模型框架下引入垄断竞争,来解释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和考察市场化进程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该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资本市场的波动特征,更好地解释各变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协动关系;能够合理地解释中国居民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的特征事实,说明该模型对中国经济的解释力比传统的RBC模型更好。另外,还发现市场化进程冲击是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冲击来源,可以解释约23%的产出波动,53%的消费波动,33%的就业与投资波动,40%的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波动,说明其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93—2005年的季度数据,本文在一个包含银行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讨论了银行信贷和中国经济波动的关系。模拟结果和实际数据的对比表明,引入银行贷款渠道和价格粘性的经济周期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有很好的解释力。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1)技术冲击解释了大部分产出、投资以及长期消费的波动;(2)信贷冲击解释了大部分短期消费、贷款以及货币余额的波动,对产出、投资的波动有一定解释力;(3)货币需求冲击影响不显著,仅对通货膨胀、贷款以及货币余额波动有一定的解释力;(4)货币政策冲击解释了通货膨胀的大部分波动。  相似文献   

6.
许伟  陈斌开 《经济学》2009,(2):969-994
基于1993--2005年的季度数据,本文在一个包含银行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讨论了银行信贷和中国经济波动的关系。模拟结果和实际数据的对比表明,引入银行贷款渠道和价格粘性的经济周期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有很好的解释力。脉)中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1)技术冲击解释了大部分产出、投资以及长期消费的波动;(2)信贷冲击解释了大部分短期消费、贷款以及货币余额的波动,对产出、投资的波动有一定解释力;(3)货币需求冲击影响不显著,仅对通货膨胀、贷款以及货币余额波动有一定的解释力;(4)货币政策冲击解释了通货膨胀的大部分波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消费品市场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消费品市场波动和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率曲线和经济增长率曲线、消费品市场波动与经济波动的比较分析,得知消费品市场波动和经济波动是互相作用的,并且消费品市场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正越来越强,必须加强对消费品市场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詹新宇  甘凌 《经济评论》2013,(4):97-107
本文将产业结构升级因素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其进行扩展,较好地模拟和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敏感度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在增加了投资需求的同时相对减少了消费需求,但消费需求的波动缓和了产出波动而投资需求的波动加剧了产出波动,二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抵消效应",这可能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在高投资、高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高波动的重要原因。反映动态冲击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冲击使得投资产生较大的正向波动,但同时使得消费产生负向波动,这两种波动共同作用,最终使得总产出的波动不是很大,可见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冲击总体上表现为"熨平效应"。  相似文献   

9.
引入消费攀比与劳动调整成本两种内生机制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显著改善了模型对于中国经济动态特征的匹配性,它能够增强消费的持久性动态特征,而且准确地复制出了实际经济对中性技术冲击的“驼峰”反应动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反周期动态.进一步,我们定量分析了中国经济波动的来源问题,发现中性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对中长期波动的显著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波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运用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来研究中国经济波动问题。模型校准的结果表明,就暂时冲击而言,消费偏好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技术冲击、名义货币供给增长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都能产生明显的暂时经济波动;就冲击的持久性而言,只有消费偏好冲击和技术冲击的持久性对经济波动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但技术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不如RBC类模型那样大,而持久的正向消费偏好冲击对稳定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