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信用评级是广大投资者识别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信用评级机构是对资产质量进行分析和把关的重要平台。然而调查发现,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出现的诸多失误,使金融市场失去了可靠的“防火墙”,最终酿成了全球金融海啸。通过解读美国政府改革及发展委员会听证会的各项材料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剖析了信用评级机构在此次危机中的疏失。  相似文献   

2.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看门人",具有风险预警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而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反而加剧了危机的蔓延。因此,对危机视角下探讨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电子商务时代的信用评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王力 《商业研究》2002,(12):132-133
信用评级业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业务范围和业务重心,即将利到来的电子商务时代对信用评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Certification Authority,CA)结合起来,构建综合信用机构,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是个极具竞争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力 《中国市场》2009,(52):16-17
信用评级是研究信用行为中的风险,并用简单的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研究的结果,区分不同的信用风险程度的信息服务产品。因其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符号的含义,决定了信用评级具有时间性、前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对性及多样性等特征。由信用评级机构提出的信用评级是服务于各种债务融资市场中用于识别信用风险的最有效的服务产品,已经得到市场参与者、社会各界、政府的接受与认可,在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提高公信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收费经营模式存在缺陷,信用评级机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监管和规范评级机构行业的法律法规滞后等。我国应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加速改造目前存在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建立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引导内外评级相结合,刺激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和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信用评级机构的角度进行探讨,系统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提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信用评级市场长期以来存在诸多法律问题.欧盟于2010年12月正式出台针对信用评级机构更为全面的监管规则《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本文建议在吸取欧盟立法的基础上,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入针对性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8.
信用评级制度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改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升市场的交易效率,但评级的真实性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有待商榷。基于2010-2017年的信用债券交易数据,本文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检验,发现信用评级机构在对发行人评定评级时存在"顺周期"行为,即经济繁荣时期评级机构具有高估主体评级的正向"冲动",这一行为在对国有企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的主体以及高偿债能力企业中更为明显;评级市场寡头竞争以及低评级主体的"评级购买"行为,或是推动评级机构高估评级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证信用评级的真实性的关键在于消除评级机构的激励扭曲机制,提升综合信誉机制对评级机构行为的约束,增加评级透明度。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看,以标普、穆迪和惠誉为代表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可以起到降低社会经济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然而,目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仍然存在着一些功能扭曲的表现,尤其是在此次标普将美国主权债务评级调低的事件发生之后,关于评级机构的争论便愈演愈烈。即以信用评级机构为对象,对标普下调评级事件引发出评级机构背后的运作理念及可能存在的独立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运作机制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问题都是以危机事件为诱导的:危机发生前,监管比较宽松;危机发生后,加强监管。信用评级机构更是以其媒介信息、风险预警、监管等功能倍受监管者的青睐。学界对是否需要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的问题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以公共利益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市场进行分析,发现信用评级市场也存在失灵现象,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信用评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信用评级的认定机构与监管机构混乱,法律体系不健全;评级市场过度竞争,评级机构良莠不齐;国内信用评级市场过度开放,外资对本土评级机构渗透严重等方面。政府应从明确监管机构,构建监管体系;整合现有评级机构,削弱外资股权,加强信用评级本土化、标准化;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机制,杜绝违规行为;积极参与国际信用评级事务,推动建立信用评级新秩序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现代化信用评级体系。  相似文献   

12.
信用评级行业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具体指出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着信用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业务范围狭窄,评级结果的社会影响力较小,核心竞争力不足,信用评级业缺乏独立性和有效的监管体系等问题;并提出发展我国信用评级业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监管体系、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评级标准、增强信用评级意识、培养专业评级人才的对策,以此促进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1987年,我国出现了信用评级业。作为社会信用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在维护证券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证券市场运行效率以及完善证券市场监督体系方面起到了强有力的补充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原始阶段,评级体系尚不健全,监管缺失,评级不透明使得各类违约问题愈演愈烈。作者从信用评级付费方式入手,结合我国近年来信用评级市场出现的一系列具体案例,分析讨论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完善我国信用评级体系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对企业来说,诚信经营是现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准则。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用的支撑,本文从企业的信用评级为契入点,对企业的评级流程和评估方式进行系统的探讨,以此规范市场管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郭杜刚  段文清  蒋海铭 《商》2012,(21):129-130
我国的的信用评级发展明显滞后,评级事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市场主体对信用评级重视程度不高、行业自律性不强、人才储备不足及评级市场规模受限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的颁布和我国公司债券发行主体的进一步放开,如何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也日益受到市场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注。本文从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和信用评级制度的现状出发,借鉴国外建立公司债券信用评级制度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建立健全公司债券信用评级制度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为代表的信用评级机构在现代金融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近年来的几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却因发放的信用评级不断丧失客观公正而广受质疑本文通过对评级机构的起源、经营、监管和所处市场环境的讨论,对其受质疑行为所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引发出对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最近,美国几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连续下调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及欧元重挫。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述信用评级作用的基础上,基于对信用评级的科学性、准确性考虑,对企业信用评级方法进行评价,总结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仝乃礼 《商场现代化》2006,(28):363-364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债券的发行和公司债券发行主体的进一步放开,如何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也日益受到市场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注。本文从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必要性,提出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