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生态位理论及其在生态经济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生态经济规划是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生态位理论在生态经济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关于物种关系的普遍原理,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普遍法则.本文在阐明生物物种生态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生态位理论引入"生态海南物种"的生态位理论研究中,并就海南生态经济强省战略中生态位理论及生态位利用原则进行了例证剖析.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生态海南"这一生态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适合于海南生存、发展的位置,生态经济强省的具体生态战术则需要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关于物种关系的普遍原理,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普遍法则。本文在阐明生物物种生态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生态位理论引入“生态海南物种”的生态位理论研究中,并就海南生态经济强省战略中生态位理论及生态位利用原则进行了例证剖析。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生态海南”这一生态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适合于海南生存、发展的位置,生态经济强省的具体生态战术则需要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的引领作用。本文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视角,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过程及阶段性特征,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考察了技术和市场生态位在新兴产业发展不同时期的作用,针对市场生态位构建中存在的障碍因素,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探究了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生态位培育的机制设计,包括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的连接机制、消费者偏好的引导机制、基础设施的供给机制和公共政策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正是生态经济追求的价值目标,并成为生态文化崇尚的最高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平等互利就成为生态经济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就成为生态经济必须遵守的具体伦理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6.
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城市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它是一个由自然文化环境、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量由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旅游社会维、旅游经济维和旅游环境维5大维度22项变量构成。以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测评为基础,对该区域系统内的旅游城市生态位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各旅游城市发展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企业生态位与竞争战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了企业生态位的概念,并运用生态位理论对企业生态位宽度和企业生态位重叠的内涵、测度作了尝试性的探索.在一个环境资源有限的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与其生态位重叠的程度成比例关系.企业不仅要选择恰当的生态位,而且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生态位作出及时、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企业可以通过生态位分离来实现生态位共生,从而避免由于生态位的严重重叠而引起的过度竞争.  相似文献   

8.
生态经济区建设原理初探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生态经济区建设原理的探讨是适应当前国内蓬勃发展的生态经济省(市)建设的要求,本文就生态经济区的概念,内容,区域生态位和“发展位”,及以为生态创新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其中特别突出了关于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生态文化建设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本文在研究生态位概念范式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生态位的概念,分析了当前一些旅游不可持续发展现象,阐述了旅游生态位的原则和规律,提出了错位开发、生态位分离、引进外部生态单元、定向改变生态位、整合基础生态位等生态位策略,希望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10.
生态位是生态学的理论之一,在学术界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如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等的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地理等领域研究中逐渐被引入。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态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生态位概念,建立了生态的评价体系,结合我国旅游生态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和现象,基于生态位视角,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提出我国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张辉 《经济研究导刊》2014,(16):107-108
以陕西省为例,采用1991—2012年的数据,利用协整分析法检验陕西能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能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显著;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是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单方程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和检验了利用外资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吸引和利用外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陕西经济发展,但作用效果较为微弱;区域内消费和投资的扩张是驱动陕西经济发展的核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陕西省对外资的综合吸引能力不强,外资利用数量偏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进一步提高外资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关键是要在提高外资利用规模的同时,努力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发挥比较优势与优化山西产业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梅 《经济问题》2008,(3):121-123
振兴山西经济,必须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山西产业结构.在发掘山西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山西传统产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在把外资引进来的同时,山西企业也要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应用单纯矩阵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论:(1)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国际吸引力不强,以国内和省内为主。(2)开发潜力水平不高。(3)相比于山西文物古建筑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价不高,级别低。依据山西以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优势现状,为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将山西划为四个自然生态旅游区,并确立晋东南为中心,晋北和晋中为重点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生态位适宜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利用2009-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创新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与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测量生态位适宜度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①创新生态位适宜度集聚特征明显,可分为“三足鼎立型”、“长三角主导型”、“中部主导型”、“西部主导型”4个板块;②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表现为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态势,马太效应显著,部分中西部省市进步明显;③生态位适宜度对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增。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旅游资源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全面、客观地研究了旅游系统的可持续性,并建立了旅游系统持续发展模型和拟合方法,通过对山西省绵山风景区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数据和很好的拟合结果,为科学地解决旅游区因游客严重超载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以及因游客严重不足而导致的旅游资源闲置和资金占用等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绵山旅游可持续发展、达到综合效益最优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煤炭生产量、消费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782004年的相关数据,对山西煤炭年产量、年消费量与山西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山西省的煤炭生产量与GDP增长不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而山西的煤炭消费量与GDP增长有着很好的同步关系,煤炭消费量的变化最终影响了山西的经济增长。该结论解释了山西煤炭的“资源诅咒”现象。山西资源经济要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实选择即是在科学的煤炭价格机制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取发展位、发展势、协调度等指标,对黑龙江省尚志市的农业可持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尚志市的经济综合发展位近五年来虽有所波动,但总体来说得到了改善,经济综合发展势和社会综合发展势在近五年波动比较大;经济协调度由2000年的0.025上升到2004年的0.286,资源协调度由2000年的0.01上升到2004年的0.68,综合发展度(经济)由2000年的0.009上升为2004年的0.021,社会发展度由2000年的0.005上升为2004年的0.011,资源环境发展度由2000年的0.189上升为2004年的0.424.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山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出发,提出水资源支撑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苏建军  黄解宇 《技术经济》2008,27(3):100-104
从产业角度出发,定量研究了山西省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力和绩效,建立了旅游业影响力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省11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各城市的旅游业经济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论如下:太原的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强,且旅游业经济规模明显强于省内其他城市,但其在旅游业经营水平、旅游业基础动力等方面相对落后于其他城市;大同、晋中在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业经营水平和旅游业经济贡献度方面相对高于其他城市;朔州的综舍实力最低,忻州、运城、临汾和长治等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旅游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