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吴江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推进城市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构建“征地必保、失地有保、人人参保”长效机制。为全市农民开出了农村基本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已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3张“保单”,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城市化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
"市民"概念的重构与我国农民市民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市民”与“农民市民化”概念入手,探讨中国农民市民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殊性。本文认为,基于中国的现实判断,“市民”概念应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不能局限于从城市层面来解读“市民”概念,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农民市民化”也就有相应的更加广泛的内涵,要求从全方位视角思考。农民市民化的实质在于其思想意识、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本质的转变。农民市民化的目标是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最终消除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3.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老保险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对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措施.本文针对目前建立“失地农民一养老保险的必要性,结合建立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特征,提出了多元化策略,并时我国“失她农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做了分析,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失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切实提高“失她农民”的福利水平,使“失地农民”过上—种更有保障、质量更高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4月22日,在自己承包的10亩石榴、冬枣园里,忙子一天的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罗庄村农民谢化彬,晚上又到村里的“科技书屋”翻阅果树管理知识。在罗庄村像谢化彬一样来“科技书屋”进行“补脑”的农民还有30多位。往昔挤出时间打扑克,今朝耕有余闲读书忙,已成为阴平镇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5.
“三夏”时节,原本是农民最为忙碌的季节。但在江西省兴国县农村,却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反常”景象:许多农民不再躬耕于田野,充当传统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主角,而是行色匆匆地走进工矿企业、走进集贸市场……如今的兴国农村,农民这一“角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工人、股民、经纪人……一个个崭新的角色,昭示着兴国的农业正在由传统走向现代,农村经济由弱变强,农民生活由贫穷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6.
日前,从闻名遐迩的“禽蛋之乡”——江苏东台市许河镇传出一条好消息:该镇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开发的“花凤”牌绿色营养蛋,已正式打进南京苏果超市,走上了南京市民的餐桌。 许河镇农民养鸡已有15年历史,如今个个变成了养鸡大户,每年农民养鸡的纯收入都超亿元,被称为“江苏禽蛋生产第一镇”。养鸡是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随着全球范围内保健意识的增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千方百计地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是从上到下、各行各业、条条块块的一件大事。特别是“涉农”部门更应把“涉农”服务工作与“三农”工作合拍,以关心“三农”、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热情,真正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难。 江总书记讲:“要真正而不是表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80年代初兴起的“民工潮” ,到 90年代初已形成以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为主要特征的“民工经济”。“民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它的发展壮大 ,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当前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农民工的问题 ,却很少人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民工经济” ,因此 ,研究这一亟待发展的经济现象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民工经济”的含义和特征界定“民工经济”源自“民工潮” ,是农民工规模发展壮大的结果。所谓“民工经济” ,是指…  相似文献   

9.
5月29日,走进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马祖岩村的一些农户家中,发现农民家厨房变得明亮了,厕所变得洁净了。村委会负责人感叹道:“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沼气池啊!”近年来,该村通过新建210座沼气池,大力发展“猪—沼—菜”模式,不仅环境大为改观,农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该村农民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畅销赣州各大超市和大专院校,全村农民年增收100多万元。这只是全省沼气利用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江西省户用沼气池保有量已达104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13%;已有万池县23个,沼气生态示范户32.7万户,兴建城镇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620个,年处理生…  相似文献   

10.
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在更高的起点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央对江苏的殷切期望,也是全省广大人民的强烈期盼。全面建成小康之难,难在农民增收。依据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按“富民”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要求,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8000元左右(约1000美元),在现有水平上实现倍增。这意味着今后8年农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应在9%以上,而近两年来农民收入年平均仅增5.4%,差距不小。如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江苏各地在实践中已探索出许多有效的做法,领先发展的浙江等地也创造出了一些好的经验。近日,江苏农村工作会议围绕促进全省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系统地推出了一系列思路新、力度大的措施。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在“重中之重,统筹城乡”方针指导下,只要全省上下脚踏实地贯彻实施围绕农民增收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必然能按期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预期目标,从而现实地破解农民增收这一道跨世纪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上海郊区农民"向城镇集中"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镇建设专栏,市农调队单文豪以翔实的调查结果,揭示了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心理奥秘,70%的农民愿意向城镇集中,农民最愿意移居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多数农民希望政府帮他们集中,农民最大的担心是住进城镇后“生活开支增加”、“没有社会保障”和“找不到稳定的工作”,等等。这比我们某些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搞设计要现实得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12.
农村税费改革在我国已实施并初见成效,对占我国人口总数百分之六十多的农民来讲是一件大好事,他们不但从中得到了很大实惠,而且也调动了农民种粮种地的积极性。但是,这一政策的实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只有与其他政策相匹配才能真见成效。农村税费改革的“负面”影  相似文献   

13.
农民渴望"文化温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已跨越"温饱线",正阔步走向小康大道。但是,农民在丰衣足食后文化生活却越来越苍白,在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了"断层"。于是,富裕起来后的农民禁不住大声发出呼吁:我们渴望"文化温饱"!农闲时节的"不和谐音"农闲时节,本应是农民读书看报增强科技文化知识、强体娱乐陶冶情操的大好时机。然而,劳作之余的农民却发现:自己每年上缴的提留款订阅的报刊,大都存  相似文献   

14.
“订单农业”的出现,缓解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然而这本利国利民的好经在一些地方却被念歪了,“订单”成了一些政府替农民做主生产经营的“定单”。 诚然,政府无论信息渠道还是决策水平都远远广于或胜于农民,但由  相似文献   

15.
去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厦门市在大刀阔斧地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慎重妥善地处理工业发展用地与农民失地这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在项目征地拆迁时优先考虑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探索实施“金包银”工程,使农民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金包银”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其实是厦门市在工业集中区建设过程中,为维护和发展好失地农民的利益、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出路问题的一种创造。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同时,在其周边集中建设一批外口公寓、居住公寓和商贸小区;外口公寓分…  相似文献   

16.
近日,沭阳县对当地农民增收途径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许多农民致富招数异彩纷呈。一是高举农技创新的“旗” 华冲镇官沟村于1999年从徐州甘薯研究所引进脱毒徐薯18号种植,使甘薯产量增加20%以上,目前,全县脱毒甘薯面积已达10多万亩;吴集镇范庄村一农民采取多茬立体复种,在自家的350平方米大棚内实行“白玉春萝卜-西葫芦-无籽西瓜”立体栽培,创造出年收入超1.2万元的高效益;刘集镇张大沟村一“种养大王”刻苦钻研,采用“鸡粪喂猪、猪粪养鱼  相似文献   

17.
“科技兴农”,涵盖农民、农业、农村“三农”全部范围,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的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竭动力。以科技培训为先导,全方位塑造新型农民加大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加大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教育的稳定,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位农民都能受到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根本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培训组织。要加快建立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健全的培训制度,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宣传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四农"问题数据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农”问题已逐渐衍生为“四农”问题。那就是,在原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农民工问题凸现,并成为“三农”问题的瓶颈。所以,这里使用“四农”的概念,主要从一些权威性资料中选用第一手数据,梳理“四农”问题的难点线索。  相似文献   

19.
农历腊月和正月是传统的农闲时节,“走亲戚、看朋友,串门子”是过去农民农闲生活的真实与照。而今,随着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农民在农闲时节学科技、忙“充电”,农闲变农忙,农民朋友的生活已悄然发生了许多改变。根据农民朋友们在农闲时的需求变化,在本期“视听课堂”中,我们的“致富早班车”栏目在种植、养殖类广播节目基础上,也介绍了一些农业基础知识、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健康医疗方面的节目,期望能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许海燕 《农业经济》2005,(10):37-38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矛盾突出。“三农”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屏障之一,目前尽管影响中国“三农”问题解决的因素较多,但财政支持力度不足、政策错位和缺陷较大,不乏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三农”的财政政策的缺陷表现在: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足,支农支出比重逐年下降;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农民直接受益的支出较少;财政补贴方式不合理,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农业税制显失公平,农业和农民得不到休养生息。如何弥补财政政策的缺失,是本文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