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高校贫困生问题愈来愈为社会所关注,2007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加大了资助力度,建立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好这些政策,确保这些补助金真正发放到贫困生手中,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亟待解决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2.
薛宏春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6):254-255
自从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来,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大量出现贫困生认定不合理、受资助学生肆意挥霍资助资金、感恩意识淡漠等不良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讨论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是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我国高校资助贫困生的一项基本政策,而目前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却存在着贫困生身份难以界定、经济困难的学生多,国家专项资金名额少、还贷率不近人意等诸多问题。只有帮助贫困生转变观念,采取经济救助与精神助贫等相结合,建立健全法制约束体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和信用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生的压力,提高贫困生救助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殿堂。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制定实施了许多旨在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政策和措施,地方高校应结合相关资助政策和措施,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方面,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生资助机制和体系,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经过多年探索,在物质帮扶上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三层相辅的模式,在扶志教育上形成了"诚信、感恩、奉献"三环相融,"学业、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家庭困难学生人数比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偏高。据统计,全国5800万贫困人口中,约有80%以上集中在西部,西部高校贫困生的比例高达20-30%,一些偏远地区的一般高校的贫困生比例甚至达到50-60%。比如陕西省的全日制贫困大学生比例为23%以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自主扩招,贫困生的人数逐渐增多。国家不断制定和完善大学生资助政策,并逐步形成了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等多渠道的资助体系。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困境,提出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优化路径,以期国家和高校的资助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7.
贫困生是高校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校贫困生的比率越来越高,浙江工商大学在校生规模有2万人左右,贫困生比率达到20%,贫困生党员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如何认识、维护和发挥贫困生党员的影响力,对于我们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深切关怀,但在资助认定中却也存在认定、举证、管理、教育等诸多难题.对于贫困生的认定需要运用有效程序,针对不同贫困生状况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助和精准管理,最终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随之大量增加。我国目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已扶助数百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但在资助体系中贫困生认定和贫困生的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仍然尤为突出。通过分析目前资助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与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相应地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个人经历、专业水平、家庭情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存储、传播和反馈,己成为实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促进高等资助学生管理良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国家对于困难学生的资助对于构建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和谐型具有重大的意义,高职院校则是近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单位,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所存在的困难:学生身份认定难度大、贫困生资助体系缺乏科学性、贫困生认定材料缺乏可信度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即要建立合理的贫困生身份认定标准、完善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建立和完善困难学生资助评定工作的监督机制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为高职院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随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存在着缺乏统一认定标准、认定程序执行不严格、认定过程缺少人情味等问题。高校应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严格执行认定程序、构建贫困生数据库、将感恩教育贯彻到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以进一步完善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为贫困生安心完成学业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相似文献   

13.
《致富天地》2007,(10):24-24
新华社消息:从2007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全部享受每人每年1500元的资助。今年秋季新学年起,国家助学金资助中等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困扰高校管理的重要问题,而贫困学生的合理认定,是资助困难学生的前提。我们在认定贫困生时,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要注重实际的调查,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学校也应该规范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做好贫困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精确性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以及忽视学生的精神资助等问题。高校应该建立科学规范的学习型资助管理机构,构建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性,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从而使国家资助政策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周翔 《消费导刊》2011,(3):144-144
贫困生是高校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校贫困生的比率越来越高,浙江工商大学在校生规模有2万人左右,贫困生比率达到20%,贫困生党员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如何认识、维护和发挥贫困生党员的影响力;对于我们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訸 《商》2014,(6):268-268,260
当前我国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某些方法、程序问题,使大量非贫困生基于逐利的动机,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同贫困生一起申请贫困资助,造成一方面各高校贫困资助申请成风,另一方面真伪贫困生在申请阶段无法有效区分的困境。贫困生认定体系的缺陷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使有限的资助经费被挤占而无法用于真正贫困的学生身上,违背高校贫困资助的政策初衷。本文将从对现有甄剐机制进行优化与重构的角度。为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建立有效可行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8.
刘莹 《商》2013,(15):388-388,37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职院校主要的生源并且比例也较高,国家对于高职院校财政投入也一直在加大,为莘莘学子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努力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高校职院对家庭经济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会造成有很大影响。文章简单介绍了目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尝试性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程昭 《品牌》2013,(9):29+43
贫困生认定是高校资助的基础,是公平、公正、合理分配国家资助资源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当前认定方法存在的缺陷及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就如何强化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好地优化配置资助资源,实现资助效益的最大化,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邱效威  刘康琳  张萌尧  游杰 《商》2013,(14):295-295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大学扩招的实施,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数量迅速增长。寒门学子求学之路变得更加困难。面对这种现状,国家实施了有效的贫困生救助的措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资助体系。但是在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一些不公正现象的存在,不仅引起了广大贫困生群体的不满,而且严重阻碍了助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和浪费。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中的非公正现象研究,从政府、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学生个体等方面出发,对贫困生资格认定非公正现象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