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余琳  余辉 《全国商情》2009,(6):132-133,136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项重大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提供了新的可能.随着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非政府组织必将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转型时期公共事务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也必将以多元的模式承担起城市社区建设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当前,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实践中,非政府组织面临着治理的效能低下等问题。因此,需要非政府组织通过强化组织信念,构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信任机制,以及加强与政府合作等来提升非政府组织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治理视阈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转变政府的治理观念,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需要解决的诸多课题之一。非政府组织以其独特的社会治理优势,有效回应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优化结构、组织创新和社会整合的重大作用。为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应该采取必要的治理策略,从重新构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建立健全管理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与管理以及促进非政府组织的自律建设和能力改造等方面入手,更好的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非政府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支力量,在公共领域的治理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组织上、利益上的互补以及存在共同的治理空间,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功能性的合作,但是由于各自组织原则和文化关怀的不同,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5.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现存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类型,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公共部门的一部分,其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正扮演着越来重要的角色。本文讨论了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政治改革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中国非政府组织目前发展的困境。最后指出,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其它主体间合理分工、合作制约,形成良性伙伴关系,同时还应该特别注意政府的角色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以现代化为基础的中国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因其独特的角色和功能,以及相对于政府的比较优势,理应在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推进公民自治和参与意识、沟通公众与政府关系、激发创新精神以及推进民主化进程、孕育公民社会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我国政府主导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权利分配格局中,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受到局限,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功能互补不足。实现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和谐共进,一方面需要政府放松管制,加强监督,为非政府组织开辟运作空间,提供制度支持;另一方面需要非政府组织提高治理水平、参政能力以及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日前,由著名的支农支教NGO(非政府的民间公益组织)——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部阳光行动)和福特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西部农村教育暨乡村建设志愿者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几十家NGO组织,以及相关专家和个人志愿者百余人齐聚一堂,分享经验与困惑,探讨志愿活动的理念与思想。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应在农村经济结构变革和产业组织创新方面加大力度,以形成多种所有制,多元市场主体的,能发挥西部区域优势,具有竞争力,高效率的农村经济结构,同时提升西部农业产业组织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参与全球化经济大循环。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发展转型期,我国社会平稳、和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要想有效地服务社会、参与治理,伦理建设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开展伦理建设,可以实现完善内部治理、增强服务能力、支撑社会管理创新等多重效果。为了确保非政府组织伦理建设在精神、规范和行为等层面都取得积极成果,应当整体提升,系统地从价值、制度、组织和人员建设等路径综合开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灾害救助领域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理论基础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的优势,对建立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灾害救助领域中的协作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的日常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社会民主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力量逐渐壮大,相应地弱化了政府的权威,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政府扩展到了公民、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及相关利益团体等。但是,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威单一化,权威合法性缺失,权威滥用等等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利益诉求。政府、社会与个人都应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多元权威主体。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的中国,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增多。政府肩负着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责任,因政府组织体系、资源分配、人员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仅仅依靠政府力量应对群体性事件很难做到高效、快速、协调、灵活,应当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应当健全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法制机制、互动机制、预警机制、自律机制、监管机制、动态机制,努力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形成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制度等相互交织的诸多原因,农村扶贫开发与反贫困必然构成21世纪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与难点问题.如何有效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非政府机构的扶贫资源,形成以政府扶贫为主导的反贫机制,消除脱贫农民返贫现象和制止扶贫资金漏出问题,需要开辟多种投资渠道,从加大农村投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基层政府改革和实施不同形式的移民等途径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区域管理模式摸索与实践中先后经历行政区管理模式、经济区域管理模式、新区域管理模式以及区域治理模式。从管理成效来看,地方政府简政放权,逐步激活非政府组织、企业、居民等主体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结合国外区域治理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实际,需要从三方面来创新:一是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精准施策;二是规范地方政府间横向协作,形成竞争机制;三是促进区域非政府主体间的协商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食品市场具有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导致食品市场不能仅靠市场机制来自发调节,产生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客观原因。解决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监管,但政府本身也有缺陷,易产生政府失灵,表现为监管懈怠,监管懈怠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主观原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模式应是政府、非政府组织、消费者、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  相似文献   

16.
协同治理致力于寻求在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如何合作的问题,是对以国家或市场为主的单向治理模式的反思,也是对建立更为有效的流域污染治理体制的回应。然而,流域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机制不会自动建立起来,它需要能够在实现集体理性的同时满足流域各级政府和社会个体理性的制度安排,实现激励相容和参与约束。因此,在流域跨界污染协同治理的政策取向中,有必要增进协同治理的共容利益和社会资本,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地方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治理理论是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理理论,它主张在社会治理中新的政治治理结构应当是多中心的、自主的、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严重不足的现状,除了强化和优化政府供给以外,市场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不同的供给途径,成为我国农业公共产品供给的补充渠道,使得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以来,西部基础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但西部开发的机制建设成效不大,经济增长整体上依赖于国家投资,非政府投资进入不够,因而西部经济的自组织机制水平较差,这有悖于西部开发的目标以及西部开发可持续性的形成,在政府先期主导的同时,积极培养开发西部的市场因子是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政府的责任机制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胜法宝.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不要惧怕直面现实问题,要勇于承担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这样既可以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有序发展,又可以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和良好政府形象的构建.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的政府责任是有效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实践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主导式扶贫模式下,基层党建成为引领脱贫攻坚有效推进、如期完成的重要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植根农村社会的治理单位,以其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与领导引路的核心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政治保证、思想引领与组织依托.以夯实农村基层党建的组织基础、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贫困治理能力、严肃农村基层党组织党风党纪为主要着力点,推进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实践进路,将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转化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胜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