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在结合归责原则的相关立法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侵权责任法》第24条,得出公平责任并非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而是损害分担特殊规则的结论。同时,还对公平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中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保障制度足以替代公平责任,更好地完成其功能。  相似文献   

2.
孟洁 《魅力中国》2011,(20):173-173
公平责任原则能否成为侵权责任法中的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在理论和实务界中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持肯定说和否定说的学者们各执一词,争议不断。文章主要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公平责任原则存在的必要性,并对其概念、适用范围做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3.
从法理与判例看,《民法通则》第132条和《侵权责任法》第24条之规定,并不是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一般性归责原则,而是在特定情形下,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共同分担损失的规则。因此,称之为"公平分担规则"更为准确。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公平分担规则主要适用于学校体育活动和公益性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其适用条件包括: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受到损害;当事人均无过错;损害事实与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公平分担规则的适用应当建立以"原因力比较"为基础的损失分担规则。  相似文献   

4.
庞曼 《魅力中国》2009,(31):63-63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在侵权行为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为侵权行为法基本上是解决侵权行为责任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侵权行为法》正在筹建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制定一部完善的《侵权行为法》,有必要先确认我国的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怎么样的。本文通过对过错推定原则能否成为一种侵权的规则原则进行论述,依此来确定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的内容,进而促进对我国的侵权责任原则理论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阮晓新 《魅力中国》2014,(13):303-303
近些年,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不断看到有关高校校园伤害事故的报道,尤以因第三人侵权导致学生伤害者居多,而在此情况下,学校应承担什么责任,这引起了法学界中很多人士对这一问题的极大关注。最新实行的《侵权责任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颁布都具体明确规定了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发现不足之处,其中都忽略了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导致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对相同或类似的案件做出不同的判决。笔者对这一问题比较关注,所以对高校校园第三人侵权中校方责任的承担问题作个粗浅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时,如果学校没有过错,侵权的学生有过错,其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如果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过错,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双方分担损失.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的前提不同,前者是“不看过错”,后者是“无过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的性质不同,前者定性为“赔偿”,后者定性为“分担”;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者须“法律规定”,后者有“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7.
王璟 《魅力中国》2010,(33):42-43
《侵权责任法》已经出台并生效,该法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但是在关于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问题,在归责原则的构成上,在安全保障义务的构建上,对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上及对专家第三人责任的规定上都有需要继续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侵权责任法》对于多数人侵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深入说明,从因果关系角度出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法条的立法目的,从责任承担的角度理解又能更好地区分不同立法目的中存在的合理性与矛盾处。因此,理清各条文之间的界限,澄清各法条之间的争议,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公平责任原则是独立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是对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必要补充,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适应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法人侵权责任的认定是法人侵权责任制度的重要内容,法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法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以及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法人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分析了我国法人侵权责任的表现形式,对于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与法人侵权的替代责任进行了研讨,对我国法人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作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邱波 《魅力中国》2013,(29):328-328,367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条中“提供劳务一方”、“接受劳务一方”、“劳务”、“劳务关系”实质上与司法实践中“雇员”、“雇主”、“雇佣”、“雇佣关系”的含义是一致的。因而。本条的理解和适用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有关规定有着密切联系,在审判实践中需要加以区别适用。  相似文献   

12.
张敏  高崇慧 《魅力中国》2010,(35):160-160
雇主责任的问题在法学理论界讨论已久,新出台的《侵权责任法》也涉及到雇主责任的规定,本文结合《侵权责任法》就我国当前雇主责任制度的现状进行论述,并提出完善我国雇主责任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交通事故产生的赔偿纠纷是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损害赔偿案件的主要类型,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体系的基础,<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对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在侵权法上责任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为损害赔偿问题,也是交通事故案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李妍 《中国经贸》2011,(4):42-4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大,社会生活中的危险来源与事故发生率也日渐增多。现代社会的价值目标更注重为社会成员提供和创造具有安全保障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弥补了侵权法的漏洞,顺应了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本文通过对该法第37条规定的评析,对这一特殊责任主体的侵权责任进行相对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15.
《侵权责任法》对于多数人侵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深入说明,从因果关系角度出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法条的立法目的,从责任承担的角度理解又能更好地区分不同立法目的中存在的合理性与矛盾处。因此,理清各条文之间的界限,澄清各法条之间的争议,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惠珂 《魅力中国》2011,(4):291-29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从而把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从侵犯人身权扩展到侵犯人身利益。可以认为《侵权责任法》承认了精神利益作为一项独立法益的存在.但是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的规定尚很不全面、具体。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第10条至第14条规定了共同侵权的责任成立和承担方式,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详细规定受害人针对共同侵权人中的一人放弃权利主张时的规则,因此仍然必须遵循《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五条的规定.本文以美国法上著名的Cox诉Pearl InvestmentCo案为研究,针对共同侵权人权利放弃制度的研究线索,为我国完善《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8.
邓安  杨盛安 《魅力中国》2011,(5):184-184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规定得过于狭小,笔者认为,应增加对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物品受损的精神损害赔偿。应该说,现行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受侵害,可以判决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9.
杨冉 《魅力中国》2014,(19):300-300
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正式施行。谊法第7章对医疗损害责任作了专章的规定,对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医疗机构的告知义务、医疗产品缺陷责任、患者隐私权保护、过度医疗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初步建立了“一元化”的医疗损害救济制度。然而.《侵权责任法》尽管已经出台。但依然存在医疗损害赔偿举证责任模糊不清、提供病历资料的规定不合理、“当时的医疗水平”认定存在困难以及未能规定医疗损害责任分担的相关制度等等不足。本文拟立足于《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对其他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的分析,对我国医疗损害赔偿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完善我因医疗损害赔偿刺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胜江 《西部大开发》2011,(6):63-64,67
现代《侵权责任法》在强调损害赔偿的同时更加关注对损害的预防,在亲侵权责任法已经制定完毕,继续研究侵权责任法的预防功能的发挥与完善,对于我国《侵权责任法》创新体例如何与传统民法理论的衔接、协调、统一,对于将各种侵权预防制度建构的立法理论融合、反映到与侵权法相关的各部门法中,对于指导司法活动按照立法目的有序进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