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魏盛楠 《魅力中国》2010,(6):289-289
唐时代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发展使得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代歌舞大曲是历史上中外各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多元化与主体性,是中国古代歌舞伎乐的主要音乐形式,音乐成分合有大量的西域色彩,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各族音乐相互碰撞、渗透,并交融佛教、道教音乐的产物,形成了以器乐、歌唱、舞蹈为主体的舍有多段体结构的大型歌舞大曲的音乐格局,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喜爱,并成为当时宫廷音乐的主流。它的代表作品《霓裳羽衣曲》,是当时歌舞音乐的一个巅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界人们都认可《霓裳羽衣曲》为法曲,本文从《霓裳羽衣曲》为法曲入手,分析法曲的特点并与《秦王破阵乐》相比较,试推测《秦王破阵乐》为法曲。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所著《京华烟云》以道教思想为切入点,通过英文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集中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风貌。同时,此著也是林语堂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相似文献   

4.
伍鹏 《北方经济》2011,(8):83-85
台州自古以来就是道教胜地,道教历史悠久,道教文化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大力开发道教文化旅游产品,对促进台州旅游产品的结构升级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道教文化资源的宣传和开发力度,充分挖掘道教文化内涵,将道教文化资源开发与弘扬"和合文化"结合,重点打造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游、传统体育健身游、道教养生游、道家历史名人游等旅游产品,是开发台州道教旅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诗经一小雅》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唐代又有崔灏借《述异记》仙人驾鹤典故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于古名篇。自东汉以来,道教盛行。鹤与神仙相伴,  相似文献   

6.
《源氏物语》体现的主要是道教文化。通教文化以"通"为最高的信仰范畴,对"道"的神化而形成了道教的神性论,主张一切有形、有生、有情者皆含道性。道教神性论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神灵崇拜、仙境信仰、仙真信仰等宗教意识。这在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中多有隐喻。  相似文献   

7.
林正秋   《杭州研究》2007,(1):182-187
杭州,是我国东南地区的道教中心之一。道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风景优美的吴山,又是杭州道观最集中的地方,山上山下多达数十处。本文介绍的5大道观又是道教文化与吴山风景十分融洽,成为杭州市民赏景休闲的佳地。  相似文献   

8.
顾华 《魅力中国》2011,(20):278-278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宗教。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道教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其思想来源也比较复杂。道教与其他文化现象处于共生状态。在长期互相排斥而又互相影响、吸收的过程中,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其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教神仙体系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整个道教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道教内涵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象征意义下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他所承载的一些道教内涵,这些内涵,也正是这种神仙系统构建的来源和根据.  相似文献   

10.
张天印 《魅力中国》2014,(16):78-78
一、太康道情的历史渊源 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源于远古道教,始初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楚国苦县太康东里乡曲仁里人。后属鹿邑)在《五千文》、《道德经》和《太平调极论》主要道教经典中就有道情词。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有老子手抄本也有记载,东汉末年制定乐章《道曲音乐》涌戒新法,斋戒议范,用诗词曲歌等文化形式编写道教题材,咏唱道义,合而为一为道情。晋代著名诗人谢灵运。阳夏人(今太康县)保留下来的道情诗《述祖德诗》就是典型的“拯溺由道情”(见太康县清康熙县志),清代才子郑板桥也有留下来的道情诗10首。  相似文献   

11.
阿来的《尘埃落定》之所以能在众多描写藏地政治与文化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塑造了"傻子"这个人物形象。本文以阿来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突破口,分析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以及"傻子"身份所隐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曾雯雯  毛姝静 《魅力中国》2010,(32):300-301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除了中国,在东亚东南亚也广为流传。道教的发展在唐代出现了从主要在下层社会流传到上层社会乃至全社会流传的转变。本文从政治方面入手探究其转变的原因,浅析唐代统治者的意志对道教发展的影响及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唐代是道教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唐王朝在政治上极为遵崇道教,在经济上开予道教许多特权,使得道观占田的合法性受到法律的保护;其二是由于道教经济在本质上也是封建地主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唐代的道教经济活动有世俗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张静 《魅力中国》2010,(7X):20-20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伦理教化与多神崇拜自始自终结合在一起。道教的俗神信仰根植俗世生活,呈现出独特的、与民间世俗水乳交融的文化特征,使民俗不再与宗教简单等同,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形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血脉。本文通过对景德镇旧瓷业习俗的追溯和瓷器背后文化心理的揭示认为,明代景德镇制瓷的时代背景中,世俗化的道教和道教化的世俗已然难以区分,成为明代瓷艺表现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5.
吴迪 《魅力中国》2014,(22):270-270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研究孝文化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为主干结构的,在这三者中,研究道家的孝文化尤其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道教孝道是孝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道教劝孝经典的分析,从而梳理出道教孝道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解读《伊索寓言》与《聊斋志异》的差异,更能鲜明直观地反映出二者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二者对艺术形象的构建各有其特点,从其各自特点来分析,可比较出二者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在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求作者的思想倾向,又能考察出中西文化的独特之处.此外,二者在故事情节的构思上又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又与其艺术形象的设置有关——正因二者对艺术形象设置的不同特点,其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才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梳理,以突出故事中艺术形象的特点,并表现出各自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朱孟刚 《魅力中国》2010,(21):22-22
唐代鱼玄机等几个著名的女诗人,虽具体生平有前后,但她们却不约而同的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道教对她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教的教理教义为女冠诗人们构筑了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有利的创作条件,从而使她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在唐代诗歌史上书写了她们女性独有的浓厚一笔。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意境美是我国古典诗词所独具的审美要素之一,从美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渊源进行探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老子》、《庄子》、《周易》等论述意境的萌芽,形成“意境美”的基础理论;唐代正式提出对于诗词意境美的追求,因为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和诗人的人生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佛家唐代在我国的大范围传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小川 《中国西部》2014,(31):18-19
<正>道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哲学,是传统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瑰宝。在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社会中,道教的思想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及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药学、养生学、军事、社会习俗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道教同整个中国社会一样,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坎坷却依然蓬勃,这就充分证明了它的历史存在是一种时代需求,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一种哲学、一种文化脉流对现代社会还有影响和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它对现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及社会意义何在?每一种宗教从诞生伊始,都尝试着对宇宙观和人生意义构建一套学说,为人们创建一种认识世界并认识自己的理论解说体系和身体力行的人生行为规范。随着时代变迁,人类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不断发展,各大宗教都随之升华或衰灭。道教作为华夏大地上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自然也受到本土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它又反哺本土文化。难怪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在道教。"纵观道教发展历史,可以这样认为,它从两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伦理教化与多神崇拜自始自终结合在一起。道教的俗神信仰根植俗世生活,呈现出独特的、与民间世俗水乳交融的文化特征,使民俗不再与宗教简单等同,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形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血脉。本文通过对景德镇旧瓷业习俗的追溯和瓷器背后文化心理的揭示认为,明代景德镇制瓷的时代背景中,世俗化的道教和道教化的世俗已然难以区分,成为明代瓷艺表现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