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中国股市公司治理与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之间的关系。我们考察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是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结果表明,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市场反应为负,变更事件显著导致公司未来业绩变差,这说明变更对绩效的影响是无效率的。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公司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更倾向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黄少安等,2001),近年来公司融资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表现得相当突出和普遍,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国内已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一些研究。刘勤、陆满平等(2002)对中国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动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善意变更和恶意变更的分类。朱武祥(2002)则从投资审批体制不适应实际需要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变更资金投向的原因。张为国、翟春燕(2005)对1999~2001年融资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几率和程度与公司的规模、长期投资显著负相关,与公司持有的关联交易、闲置资金及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如何影响公司业绩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投向变更使公司业绩下降的结论(李志文等,2002;原红旗等,2004;刘少波等,2004)。由于种种原因,股票市场的涨跌形成了不同的趋势,那么在不同的大市下进行权益再融资,是否会影响到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呢?另外,上市公司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募资投向变更?其影响程度如何?这促使了本文实证研究的开展。二、研究范围与数据采样本文中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定义为: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动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以1999~2001年进行过融资的72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动因。本文试图说明众多的上市公司没有按当初招(配)股说明书上的项目进行投资,而是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或是宁愿持有更多的现金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几率和程度与公司的规模、长期投资显著负相关;与公司持有的关联交易、闲置资金及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管理层加强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及提高投资效率等提供了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4.
今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越来越频繁。学者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本文就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原圆分析,与业绩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市场反应这三个反面收集整理了相关文献形成该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5.
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及其监管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国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总体情况 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上融资,其行为本身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如果公司在募集资金实际运作过程中,为顺应市场不断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变更部分募集资金……  相似文献   

6.
变更募资投向似乎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国上市公司更改募资投向有如过江之鲫,乐此不疲。公告信息显示,2001年6月,有14家公司公告募资投向变更,7月份有16家,8月份则有41家。据统计,从去年7月1日到今年6月底,沪市600余家上市公司中有100多家变更过募集资金投向。仅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就有122家上市公司公告更改募资投向。上市公司频繁变更募资投向现象历来已久且呈蔓延之势,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范围与数据采样 本文中变更再融资投向的定义为: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所募集的资金,没有按照招(配)股说明书中承诺的有关投资项目进行投资,通过法律程序--董事会决议和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及履行规定的披露程序公开变更原资金项目投向和未通过法律程序但在公司年报中有披露变更原资金项目投向,及项目自资金到位后仍未按原计划开工资金闲置6个月以上的.  相似文献   

8.
饶菁 《中国会计评论》2005,3(2):381-383
上市公司大面积、大规模地频繁变更募集资金使用方向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突出问题,市场反响较大,监管部门和媒体也给予了充分关注。刘勤、陆满平、寻晓青、何才元(2002)对2000年7月1日至2001年7月1日上市公司频繁变更募集资金使用方向的情况开展了专项调查,发现能将募集资金投向所承诺项目的上市公司不到五成,募集资金到位后按原计划进度实际投入资金的公司则更少。2001年4月10日,有关部门发布了《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报告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新股发行时必须由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报告》。本文对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变更及投入比例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范围与数据采样本文中变更再融资投向的定义为: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所募集的资金,没有按照招(配)股说明书中承诺的有关投资项目进行投资,通过法律程序———董事会决议和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及履行规定的披露程序公开变更原资金项目投向和未通过法律程序但在公司年报中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黄少安等,2001),近年来公司融资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表现得相当突出和普遍,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国内已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底时首创股份(600008)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终止投资北京京开高速公路项目,转而与北京排水集团和法国威望迪合作投资两个水务项目。业界认为,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表明,大部分上市公司每年的经营增长率与通过股权融资募集的资金关系不大,募集资金投向项目并不能对大多数企业的经营增长产生促进作用,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未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3.
事件     
《证券导刊》2008,(7):7-7
放缓开发进度万科调整募集资金投向万科(000002)28日就使用部分专项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事宜发布公告称,去年公开增发专项募集资金中,将有98,456万元暂时不会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中,公司拟使用其中不超过98,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并因此节省财务费用约2866.5万元。  相似文献   

14.
来自证券市场的消息表明,去年上市公司募集资金3400亿元,真正投到项目上的不到10%,相当多的募股资金通过委托理财投向了股市.今年年初以来,开展委托理财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145家,涉及金额达181.13亿元.这种现象已引起广大投资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大量通过配股和增发进行股权再融资,而融资后这些公司股票回报却持续下滑,从市场择机、企业内在的投资冲动、募集资金投向的短视野倾向这个三方面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理论上研究上市公司的各种因素对其变更募股资金投向行为的影响,得出结论:资产规模大的公司不倾向于变更募资投向,而资产规模小的公司更倾向于变更原投资计划。基于理论研究,本文对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提出了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17.
所谓信托,即一方将资金通过信托公司融出给第三方,信托公司不过是这个融资过程的中介,负责募集资金,并监督资金的去向,借款人需要按照约定,将资金投向指定的项目。对  相似文献   

18.
覃家琦  杨雪  陈艳  孙凌霞 《金融研究》2020,479(5):170-188
本文以2007-2016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中国再融资监管制度是否促进了企业的理性投资行为。研究发现:上市企业投资决策符合资本成本约束的理性准则,表明中国权益市场中存在普遍的市场约束力量;但企业再融资后投资理性程度明显降低;对监管失效的原因分析表明,企业投资理性程度下降受到事前融资动机和事后募资投向变更的影响:监管规则对事前再融资动机缺乏有效把控,导致再融资资格出现错配;而对事后募资用途的监管不严,则导致部分企业对募集资金的用途进行随意变更,使得企业投资理性程度降低。研究结论为完善企业投资决策自治机制、优化权益再融资监管、促进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和一定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企业上市了反而难赚钱,这种现象其实是有违常理的。按照常理,企业上市募集了巨额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是存在银行里也会有不菲的利息收入。更何况这些募资投向的新项目也会产生效益。而且企业上市后,企业知名度增加了,企业的发展更能得到当地政府、银行、客户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所以企业上市后赚钱较之于上市前应该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规模及其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发、配股和可转债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再融资方式。决定再融资绩效主要有募集资金的投向和再融资的规模两个决定性因素。本文在假设募集资金的投向为稳定因素的前提下,认为再融资的绩效取决于再融资的规模,两者之间具有正向的关联关系。对此采用盈亏平衡点模型和规模经济模型的分析表明,在到达规模经济临界点之前,再融资的数量增长有一个递增的规模经济效应,相反则可能取得一个递减的规模不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