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十几年采,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每年GDP以较高比率增长,其中高储蓄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然而,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储蓄在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受到阻塞,导致我国投资率长期低于储蓄率,引起我国宏观经济失衡,也造成我国储蓄资源极大的闲置.本文首先用索洛模型分析了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建立对教线性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探析了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转化机制及其中存在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2.
聂碧玉 《时代经贸》2008,6(5):46-47
我国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在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而投资基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的储蓄向投资转化是以直接转化机制为主,因此,我国今后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培育资本市场,增强市场的融资功能,发挥其间接转化和市场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伟 《经济论坛》2000,(7):34-34
资本积累是进行扩大再生产、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资本形成和积累的的重要环节就是储蓄的产生及向投资转化,目前中国属于高储蓄的国家,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却是高成本而低效益,可见,建立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高效机制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国民储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98年国民储蓄结构为:个人15%、企业36.5%、政府48.1%,1985年依次转变为50.1%、31.0%、18.9%到1999年则进一步变为70%、25%、5%。为了更清楚地判断我国国民储蓄结构的状况,我们有必要做国际间比较分析。在1976年到1980年间,美国的国民储蓄结构为:个人35%、企业58%、政府7%,日本的这一比例为34%、37%、29%,韩国为38%、35%、27%。  相似文献   

5.
郭翠荣  王付强 《经济师》2007,(8):17-17,20
现实经济中,各部门中各主体的储蓄规模和投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甚至存在较大差别,有的主体储蓄大大高于投资需求,有的主体则正好相反。因此,要使资本形成得以实现,就需要经济中存在着有效的机制将资金盈余部门的储蓄转移到资金亏损部门以形成投资。文章从金融中介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金融市场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两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于企业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储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高储蓄率支持了高水平的投资率和资本积累率,而资本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当一个国家有大量储蓄时,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和潜在产出水平都将快速增长。然而如果企业的储蓄和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企业储蓄出现了高储蓄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鉴于企业的高储蓄率的现状及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企业高储蓄转化为投资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黄志凌 《当代经济科学》1991,13(4):26-32,19
一国经济发的核心问题是资金形成问题,而研究资金形成理论的关键是怎样正确认识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本文从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条件决定论;指出了储蓄与投资的非均衡必须伴生着通货膨胀现象和外资流动现象;为提高一国经济发展的资金形成的数量水平与质量标准,必须制定正确货币政策与外资利用政策,否则将会出现储蓄与投资缺口的货币超经济发行拉大效应和外资撑大效应;解决一国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根本出路只能在于提高国内储蓄率,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8.
储蓄与投资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投资与储蓄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后认为: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长期内储蓄与投资没有因果关系,如果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应表现为投资增长是储蓄增加的原因。以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结论基本一致。因此,要充分利用内源融资,减少系统内的储蓄流失并提高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首先提高投资效益和效率,扩大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9.
王婷 《经济论坛》2007,(6):39-40
自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五次调低利率,其政策目标十分明显,旨在通过大幅度降息引导居民储蓄向消费和投资转化,缓解结构性生产过剩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那么,其政策效果如何呢?从1996年到2002年,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以及传统体制因素对需求的制约加大,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已明显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幅度比投资增加幅度高34.6%,而这7年中,消费比率一直在58%至61%之间变化,国内储蓄未能充分转化为实际投资,经济增长中存在严重的投资压抑。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的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解决对策又是什么呢?(见图)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近年来,甘肃省平川区储蓄不断增长,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社会投资渠道的缺乏,投资主体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低迷,导致储蓄总额逐年提高。如何消除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从储蓄、投资结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三个方面,分析怎样继续扩大储蓄,疏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使高储蓄和低投资达到均衡,让平川经济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银行储蓄高企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单纯从消费角度解释与消化居民银行储蓄是不适当的,化解高储蓄的另一有效方式在于发展准储蓄替代产品、拓展金融投资渠道.金融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储蓄的价值,银行储蓄高企与居民直接投资所受的约束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低风险资产的缺乏,以及风险资产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配比居民的投资选择,产生强制性银行储蓄,是现在储蓄高企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大力培育储蓄替代型金融资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the phenomenon of high savings rate in the rural economy of China between 1978 and 2003. On the basis of precautionary savings theory, we construct a model incorporating the risks, liquidity constrains, and aging population to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high savings rate in the rural economy of China. We measure risks with Gini coefficient and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We find that these risk indices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er savings rate and the higher degree of prudence of rural households. Our findings pose an urgency of 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i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rural economy of China. Translated from Economic Science, 2005, (1)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3.
汪伟 《财经研究》2012,(8):26-37
文章首先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经济三期世代交替模型讨论了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经常账户余额的影响。理论研究发现,少儿抚养系数的下降会引起储蓄率相对于投资率上升从而形成经常账户盈余,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储蓄率从而对经常账户余额产生负向影响。文章然后运用中国1993-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经验结论与理论模型预测一致,人口结构变化能够解释中国经常账户余额变化的近45%。在控制了其他解释变量后,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对经常账户的影响依然显著。文章的估计结果对替代性的经常账户余额指标、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选取以及模型的动态设定也非常稳健。  相似文献   

14.
居民储蓄率与金融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秀娟 《经济经纬》2005,(5):117-120
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独特金融结构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于银行体系从而高储蓄率的依赖。因而,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其波动趋势并在宏观调控层面予以关注、监控就应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夏永祥 《当代经济科学》2003,25(3):38-41,88
本文回顾了 1996~ 2 0 0 2年我国利息率连续 8次下调而居民储蓄却逆势激增、存贷款差额扩大的运行情况 ,从储蓄功能多元化角度解析了其原因 ,并对未来我国居民储蓄的出路及利息走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It has become popular to advocate tax reduction on the basis of promoting savings, investment and ultimately economic growth.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variables is argued by various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s and is further suggested by recent studies which highlight the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domestic saving and investment rates. The close association may allow for polices which alter domestic saving levels in order to alter domestic investment levels. This interpretation, however, presumes an endogenous investment response. Equally likely, theoretically, is that the close association is maintained by movements in national savings. The present paper explicitly examines the endogeneity of the Australian saving and investment rate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exogeneity of investment. The results further suggest an endogenous response on the part of Australia's saving rate. The results may limit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ese tax changes.  相似文献   

17.
能源强度是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在日趋严峻的能源供求状态下,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实现节能目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九五"时期我国已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为此而努力,然而,检视十多年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态势,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拉动了对能源消费的需求,而且使能源强度有上升的趋势,中国经济越来越逼近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本文通过对"九五"、"十五"能源强度变化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讨"十一五"节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从技术、制度与管理创新的联动上进行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18.
代则光 《经济与管理》2008,22(11):23-26
依据1991-200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利率水平与居民储蓄正相关,物价水平与居民储蓄负相关,股票筹资额和制度因素与居民储蓄无关。因此,应从均衡发展、调整利率水平、健全社保制度等几方面调控城镇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的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了重大转机,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亟待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不足;而且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也亟待解决,所以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不能盲目乐观,因此,调整我国以扩大内需为取向的宏观政策还为时过早。我们必须继续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的持久增长。  相似文献   

20.
试析我国贸易余额波动的成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茵  万广华 《经济研究》2005,40(1):38-46,66
本文对HoffmaisterandRold幃s( 1 999,2 0 0 1 )与Prasad ( 1 999)两文中的模型进行了扩展 ,构造了一个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SVAR) ,用以探讨在 1 985— 2 0 0 0年间影响中国贸易余额的因素。文章分析了国外供给冲击、国内供给冲击、相对需求冲击及名义冲击等四类因素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并注意区分了结构性和短期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实际冲击 ① 是影响中国贸易余额的主要因素 ;人民币汇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但汇率变动对贸易余额影响不大。因此 ,货币性手段将不足以解决所谓的中国“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