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低速稳增长的新常态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需错位,即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失衡问题,具体表现为在某些领域的有效需求不足和该领域的供给过剩.其中产能过剩是造成供需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很多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尤以钢铁产业最为严重.河北省是我国的钢铁大省,近几年来钢铁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河北省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现状、表现以及原因,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了下一步去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是我国钢铁企业同时存在的难题。行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使得钢铁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造成我国钢铁企业普遍挣扎在亏损的边缘;加大钢铁产品出口份额导致钢铁出口贸易逆差扩大又加大了钢铁产品的国际贸易摩擦。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异常严峻。频发的国际贸易摩擦使得我国钢铁行业残酷的竞争环境雪上加霜,对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钢铁企业应认真研究化解产能过剩与国际贸易摩擦的起因,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经济崛起和消费者个性化诉求增长,需求驱动的C2B个性化定制悄然兴起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使人们的穿着几乎千篇一律,小时候让裁缝量身定做衣服的美好场景只能化为记忆。未曾想,随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和消费者个性化诉求的增长,近两年,需求驱动的C2B个性化定制悄然兴起。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消费需求方面,模仿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工业产能过度投资和低效利用的现状,越来越不符合我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未来产业发展必须适应并引导新常态,围绕"构建企业理性投资、高效利用产能的长效机制"的中心目标,深化相关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规范投资秩序,为不同规模和所有制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并借助对外产能合作,带动国内优质产能实现全球高效配置。从而,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和产能过剩的影响形势不容乐观,制造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应与“互联网+”相结合,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来实现战略转型,完成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闻潜 《经济纵横》2006,(11):20-22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处于高位,但产能过剩问题也日趋严重。经济的高增长和产能过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我国出现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投资与消费矛盾的深化,而根本性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滞后。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我国外贸增速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但外贸竞争力尚未出现明显减弱趋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将继续面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外部需求不振、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等挑战。在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应深刻认识到"新常态"下外贸的作用,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现实,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全球化水平,实现对外贸易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处于高位,但产能过剩问题也日趋严重。经济的高增长和产能过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我国出现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投资与消费矛盾的深化,而根本性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滞后。  相似文献   

9.
2016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强调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格局进入深度调整;伴随成本比较优势的弱化,广东外贸进出口更面临着加工贸易持续收缩,主要市场出口压力加大、贸易摩擦频发等问题.但各国间服务贸易却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数据, 2014年美国、德国、欧盟、英国和法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4%,6%,8%和5%.因此,主动适应和引领外贸发展新常态,推进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有助于加快广东外贸转型升级步伐,抢占服务贸易市场份额,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化解供给过剩矛盾做到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去产能的同时,如何有效实现供给侧改革,也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们应立足林业经济发展实际,认真分析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动力和内在需求,并对林业经济的未来发展以及市场前景进行全面预测,保证经济新常态下林业经济能够在去产能的大背景实现复苏,继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发展正走向一个速度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需求结构依然处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加剧,消费难以快速增长,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因此新常态背景下必须增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进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宏观调控下一步主要是通过内外需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等方式促进经济的稳态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外贸形势急剧变化,三大“新常态”愈加凸显,一是出口高速增长时代逝去,二是支撑出口增长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丧失,三是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接踵而来.这三大外贸新常态的来临,导致小微民营外贸企业的狂欢盛宴逐渐落幕.  相似文献   

13.
余付军 《当代经济》2016,(13):18-19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发展的新常态,国内外钢铁需求下降,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国内钢铁企业陷入发展困境.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钢铁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转型路径:转变发展理念,改革创新调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道路;加强与高校合作,创建创新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贸易顺差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问题引起学术界和决策层的重视。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缓外贸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本文从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及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新趋势来剖析贸易顺差引发的外贸不平衡发展问题。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将在充满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的环境下发展。对此,要从互利双赢的思路来看待贸易发展问题,以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来化解贸易摩擦,以促进全球经济在合作、竞争、创新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我国外贸增速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新常态”下,我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发生深刻变化,提质增效成为新阶段的主要特点,沿用旧常态下靠汇率政策促进外贸增长将得不偿失.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取向更具有积极意义,这不仅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还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此,“新常态”下汇率不宜再作为基本政策工具使用,建议抓住时机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充分发挥汇率作为价格信号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三年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GDP增速已降到7.5%左右,进入经济的新常态。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产能过剩,消费乏力,市场上商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参与度越来越强,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认为企业要生存发展,使企业品牌牢固地粘合消费者的选择,就应不断创新,看准市场,加快提升品牌价值,做好品牌广告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计划经济时代"短缺"是经济运行的常态。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随之而来,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重工业领域尤其严重。如何认识和度量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对于中国的投资和经济增长有何影响,以及如何治理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创新的概念由国外引入,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自主创新问题,标志着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有了重大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未来五年外贸发展的关键。文章就如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育和扩大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后开始抬头和膨胀,而我国近几年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因此遭受的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本文阐述了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视角提出了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就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结构偏向重工业,导致钢铁业、建筑与煤炭等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因此,要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从供给侧着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致力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产业规模和技术创新上发挥效力.本文基于国有企业的发展趋势与经济成果,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要求,尝试以煤炭行业为例,从经济结构和治理结构两个层面来对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