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土地政策对经济的加速增长与市场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目标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所需的土地,通过市场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最佳利用。土地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生产要素。天津土地有形市场采取建立制度  相似文献   

2.
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道德、理想、信念来规范人的行为一系列心理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伦理作为社会的产物,根源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在从事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产生各种矛盾,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矛盾.就形成了一定的伦理和规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必然对我国行政伦理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使行政伦理的动机更加明确地指向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使行政伦理的观念形态即伦理意识更加明确地指向人民群众,使伦理准则评估更加具有正确性、公平性、合理性,从而有助于提升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3.
满莉 《改革与开放》2008,(12):33-34
一、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1.政府对水利投融资的调控和管理日趋间接化.加强政府对水利投融资的宏观调控作用.转变了政府的管理方式.即政府由原来的政企不分、直接管理企业转为宏观调控、间接管理为主.主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发布产业导向目录.加强城市规划.利用信贷政策、利率政策、财政政策等多种手段,逐步实现对全社会投资管理调控的间接化。这样更客观的符合并遵循资金流向和运动的规律.满足市场自发配置资金的需求.有利于水利产业的形成和升级,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不应该是一直担任"独裁者"的角色,而是更应该让专业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如何定位,是影响社会管理好坏的关键所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来,是当前我国政府所倡导的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但对于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人们显然存在着不同认识。这些认识可概括地用“手”的功能来比喻,即无为之手、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发生了一场全国性的复杂多样的社会政治改革运动,即进步运动。它是进步派应对由快速工业化引发的诸多社会矛盾与弊端的产物。传统的观点认为,政府(包括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或总统在进步运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导向者与推动者的角色;而最高法院则扮演着保守的、退步的角色。事实上,最高法院与进步运动保持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最高法院在坚持个人人身和财产权的基本政治原则下,对政府干预社会的活动以及公共管理权力给予了有限的支持。也就是说,最高法院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并推动了进步运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土地资源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矛盾的逐步加剧,以及人们对土地纵向空间利用水平的提高,土地纵向利用管理问题受到理论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普遍关注.文章从土地空间使用权名与实即权利的设定与权利的登记管理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和其它类别的资源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该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了能够将土地资源更好地规划和利用,就应该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土地资源时也应该从长远的眼光来对待。当前的社会只有更好地提高土地资源的效率,才能让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价值。对于城市来说,其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就需要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坚持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实行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的二元化,既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也是政府人事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追寻的目标.因此,有必要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明确实践所应遵循的大体思路.一、历史和国情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人事部门的职能转变,是指转变它对企业和社会人事、人才管理的功能和作用。这牵涉到人事部门与企业、社会的权能变化关系.我们所说的二元化,即通常所说的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亦即政府人事部门与社会人事管理职能的严格分离.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城镇经济中出现这样的怪现状:城市规模的扩张往往是政府预先设定的,而非由产业扩张来推动。所以当政府以扩张的名义圈起大量的土地时,却发现不知道该用什么实质性产业去填充这些土地,然而,一起起“造城”运动仍在继续甚至蔓延……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城镇经济中出现这样的怪现状:城市规模的扩张往往是政府预先设定的,而非由产业扩张来推动。所以当政府以扩张的名义圈起大量的土地时,却发现不知道该用什么实质性产业去填充这些土地,然而,一起起“造城”运动仍在继续甚至蔓延……  相似文献   

12.
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土地市场供应模式的创新也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针对土地二元化产权特征带来的问题,学者们普遍建议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模式来促进新农村的发展,政府在部分地区也进行了试点工作。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城乡统一的市场模式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本文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为例,对城乡土地市场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现有问题,从支持条件、约束保障条件分析入手,构建了包含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层面、市场运行层面、监督层面的城乡土地市场供应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新农村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又是基于土地的转变,因此文章以灌溪镇为例,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土地利用模式的调整来适应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进而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提出适合灌溪镇这样一个典型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利用率,发展现代农业,缓解建设用地需求与保护耕地红线矛盾的一种有效措施。全椒县通过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保护和增加了耕地资源,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居住环境,促进了土地流转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参与监督土地整治的意识不强等都影响着农民权益的实现。建议各级地方政府科学推进土地整理和考核,加大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创新,通过让农民分享土地置换后增值收益,建立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加大项目后期管理等措施来更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5.
“治理”作为一种理论,诞生于西方社会,它代表了当今世界政府管理的潮流。在治理的框架下来思考中国的政治现实,可以发现政府的很多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运动式的治理。在社会动员模式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况下,政府在习惯上仍对运动式治理产生偏好。一方面,现阶段运动式治理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完全否定它在治理过程中的价值是不理性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不足以及存在的诸多弊端。由此笔者提出两种解决路径,以期实现常态化的制度治理。  相似文献   

16.
改革举措:“两个放开”即放开社会投资领域、放开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四个转变”一是转变政府投资资金管理方式.实行政府投资由分散切块管理向集中统筹管理的转变。二是转变政府资金投入形式.实现政府资金由单一拨款向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的转变.注意研究提高政府投资效率.突出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和调控作用;三是转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关键时刻,还需要政府"挖坑",即通过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但要注意的是,其一,不能乱"挖坑";其二,不能重复"挖坑";其三,不能唯政绩"挖坑"。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了一则政府"挖坑"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乌托邦国处于一片混乱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状态,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束  相似文献   

18.
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人所共知,土地财政难以持续也已成共识,但如何告别土地财政,人们还莫衷一是。人们将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模式,概括为土地财政,以强调土地运作对维持经济增长甚至地方政府日常运转的重要性。正因为土地收入举足轻重,其发展趋势及可持续性备受人们关注。近日媒体报道某些地方因卖地收入剧降,已到了需要向银行借款来发放公务员工资的窘境。2004年以来由中央政府推  相似文献   

19.
征地农转非社区是因城市建设征用农民土地进而把这些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在政府或开发商新建的居住小区中形成的.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社区。近些年.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征地农转非社区也愈来愈多.如何对这些征地农转非社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城市社区管理的几种典型模式.吸收借鉴其优点和长处.  相似文献   

20.
土地财政在我国城市建设、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但土地财政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加剧了产能过剩、成为高房价的推手,要“戒掉”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渴望、推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顺应、合理分配土地出让收益、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财政的片面增长.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