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将面对全流通的全新环境。在上市公司壳资源仍很稀缺的背景下,加之《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还确立了部分要约收购制度,且部分要约收购可兼采现金、证券方式,敌意收购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而为应对敌意收购,不少上市公司已通过修订公司章程采取了反收购措施。在敌意收购发生时,势必还会引入各种形式的反收购措施。因此,法律应如何规制,就面临一个立法政策选择的问题。通过西方国家收购制度的考察,可以发现,各国均不同程度地确立了反收购制度,但存在限制的程度与股东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区别。中国也应确立设置有严格限制的反收购制度,将反收购决定权赋予股东会,且须基于对少数股东的保护,对股东会反收购决议作出特别限制。  相似文献   

2.
敌意收购有助于资源流通,但也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上市公司面对敌意收购采取反收购措施是常态化行为。为进一步丰富研究成果,重点探究反收购措施的前置因素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反收购措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即将全面完成,证券市场的全流通时代即将来临,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活动将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全流通市场下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并提出了一些上市公司可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蓉 《商》2013,(14):80-80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收购与被收购的情况愈来愈多,且其中还不乏一些敌意收购行为。本文基于国内外的一些敌意收购与反收购案例,对敌意收购的动机及其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反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管理层为了防止公司控制权转移而采取的旨在预防或挫败收购者收购本公司的行为。意即,反收购的核心在于防止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反收购是敌意收购的产物,二者都是围绕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展开的。反收购如同敌意收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都通过立法对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进行规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反收购法律制度。本文拟在对构建我国反收购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和反收购已得到蓬勃发展,但是我国的法律至今还没有对公司反收购行为做出明确规定,反收购制度也极为有限,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行动的开展。许多西方成熟的反收购策略也由于与我国的制度相冲突而得不到运用。所以必须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反收购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自1993年证券市场上的第一起收购案件-“宝延”风波开始,标志着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收购的可能性在我国转变为现实。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收购将成为我国企业集团的主要成长方式。各大公司纷纷对潜在的现实的并购进行积极的防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反收购的策略和措施。反收购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财务角度来考虑,就是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提高收购方收购成本,降低其预期收益,使其对于收购方来讲变得缺乏吸引力。具体来说,目标公司可以采取以下财务策略,进行反并购。  相似文献   

8.
在股权分置改革不断推进,针对上市公司的收购将愈加频繁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反收购措施已然得到上市公司的广泛关注,而利用公司章程反收购,即在公司章程中设置一定的反收购条款来遏制敌恚收购的发生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框架下,通过分析利用公司章程反收购的实例与争议,归纳上市公司利用公司章程反收购的原则,进而具体分析各项反收购条款的效力,以期反收购措施得到更为合理的使用和更为完善的规制.  相似文献   

9.
张晨 《商业研究》2005,(9):155-157
由于当前国有股减持的大势所趋、外资并购的遍地开花以及2 0 0 2年底证监会新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要约收购的鼓励、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反收购提议和决策权的限制①[1 ] ,上市公司的反收购陷入了被动。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能力是迫在眉睫的。政府应规定一些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反收购措施,给予目标公司适当保护;而上市公司则更应致力于从内部完善治理结构,MBO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将反收购的决定权赋予了股东大会。但我国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控股股东完全可以操纵股东大会,损害中小股东及收购方的利益。为了防止目标公司控股股东在公司收购中滥用权力,维护私利,应该从根本上优化股权结构,加强公司内部各相关主体的制约,建立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近期资本市场上宝能系举牌万科公司股票为例,探讨了在全流通背景下被收购上市公司的特点,危机处理及可以采用的反收购策略,对万科公司最终的决策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收购是企业重组的重要方式之一,敌意收购是收购方为夺取控制权获得竞争优势而强行收购目标公司的行为,现代公司竞争敌意收购已越来越普遍。但对目标公司而言,敌意收购使他们陷入困境,需要妥善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本文从敌意收购入手,结合国际上反收购的原则和手段,分析目标公司反收购的价值选择,在赋予目标公司对抗权的同时,要考虑到市场经济开放性的特点,合理分配利益,兼顾效率和公平。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结合中国并购活动中的关联性特征,研究支付方式对收购公司股东收益的影响.选取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的569个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股改后中国并购交易中收购公司股东获得正的超常收益;采用股票支付时收购公司股东收益显著为正,而现金支付对收购公司股东收益没有显著影响;关联并购比非关联并购能够为收购公司创造更大收益,关联并购中股票支付的股东财富提升更为显著,但是对于股权高度集中的收购公司就没有显著的正财富效应.  相似文献   

14.
股权全流通下上市公司信托责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管理层的信托责任缺失被认为是阻碍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因素。在全流通时代,由于资本市场不再有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分,大股东原来通过操纵股价、发行股票等缺乏信托责任手段攫取中小股东利益的方式会发生相应变化。实施严刑峻法、加强对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加大社会对信托责任的理解成为全流通时代加强上市公司信托责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全流通前后股东利益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证券市场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所持有的非流通股可以解禁并在二级市场流通,流通股股东也可在对价支付中获得收益,我国股票市场就此进入全流通阶段.本文针对股权分置改革中支付对价问题进行研究,采取动态博弈建模,从博弈角度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同时,本文对全流通前后非流通股股东及流通股股东的收益变化进行博弈矩阵分析,对全流通给两者的影响进行研判  相似文献   

16.
反收购措施划分为预防性措施和反击性措施两种,而预防性反收购措施付出成本较低,更受企业青睐。但是其往往存在时机选择不当、法律效力不足的问题,导致企业在反收购中付出更多代价。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以奥马电器反收购TCL为例,重点研究其反收购策略和反收购失败原因,并针对其失败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期望为我国其他上市公司预防恶意收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收购与反收购行为在我国屡见不鲜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通过对收购与反收购行为利弊分析,进而对其立法现状及相应的法律规制进行有益探讨,力争能够寻求一种规范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行为的途径,从而使市场竞争更加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18.
赵矗 《中国市场》2013,(8):35-36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企业分拆上市的设立模式,导致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在监管部门开展"清欠解保"运动之后,控股股东侵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侵占问题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对比了我国资本市场控股股东侵占的新老模式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和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尽管"万科股权之争"已经落下帷幕,然而由此所引发的众多上市公司为防止"野蛮人"入侵而纷纷修改公司章程,通过引入反收购措施以抵御恶意收购的现象却仍然余温不减。虽然上市公司通过一些反收购策略维护了公司管理层的控制权,但是由于我国的现行法对有关反收购问题的规定较为模糊且缺乏系统性的规制,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引用的反收购措施难免存在着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这不仅给相关群体造成困惑,而且还不利于法律关系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近日马斯克宣布收购推特的计划,反收购话题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法律的健全和市场的逐步开放减少了收购上市公司的障碍。虽然现在很多公司已经设有反收购条款,以保证自身利益,抵制其他公司的恶意收购,但在以往的反收购案例中,有些公司由于过于关注效果,会采取某些极端的反收购措施。这就导致在抵制恶意收购的同时,也伤害了公司本身。因此公司想要规避收购风险、保障多方利益、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反收购的策略。本文基于收购与反收购目的,对几种常见的反收购策略的利弊及运用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金色降落伞、白衣骑士、毒丸计划和焦土战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