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仿棉技术及产品的开发不是一个行业或一家企业就能完成的,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化纤、纺织、印染、服装等企业联合,共同实现超仿棉产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话题1超仿棉技术及产品的开发不是一个行业或一家企业就能完成的,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化纤、纺织、印染、服装等企业联合,共同实现超仿棉产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王华平:面对棉花资源供不应求,而涤纶产能相对富余的局面,根据现代消费者要求服装方便  相似文献   

2.
"早在2000年,我们就已经在琢磨这种新型纤维仿棉纱的研发。可以说,开始还是比较早的。"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简维权介绍道,棉虽然吸水性高,但水分不易挥发,而涤纶速干性好,但不易吸汗,针对二者的优缺点,恒力成功研发了新型化纤新品"酷丝绵",有效解决了棉和涤纶的弊端,使得这种超仿棉产品具有3D立体  相似文献   

3.
对于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来说,开发超仿棉涤纶长丝产品绝非偶然。该公司副总经理裘大洪告诉记者,2010年,百宏看准了市场,开始了超仿棉的开发。"超仿棉纤维的开发是纤维技术的高效组合,我们超仿棉纤维的开发灵感来源于棉花纤维的特征,棉纤维非规则中空,柔软自卷曲,持久性强,亲水,触感舒适性好。但是超仿棉的要求是看似棉,摸似棉,穿似棉而胜于棉。为了大大提升纤维的舒适性,生产技术中我们采用纤维细  相似文献   

4.
当超仿棉被提到纺织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的时候,几乎所有有研发能力的企业都看准了这块蛋糕,但以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真正能够将仿棉或者超仿棉的技术体系与产品体系完美对接的企业却是屈指可数.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仿棉涉及到的品种范围很宽泛,不同的应用领域要求的技术指标不同,‘具体化’是当前行业必须要做的工作." 解救"成本之殇" 追溯超仿棉的发展历史发现,即使在今天对终端市场仍旧比较陌生的概念,早在二十年前的日本就已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具备了成熟的工艺技术.中国对于超仿棉的研究也有近10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外观上仿棉、性能上仿棉、功能上仿棉.  相似文献   

5.
提起超仿棉,行业内很多人都会想起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这家企业在超仿棉的研发与生产方面,凭借着高亲水涤纶仿棉长丝的设计、开发及应用,走在了业内的前列。而当初金辉是如何想起来进行超仿棉的研发与生产,也成为业内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月11日,仿棉工作座谈会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召开。工信部、中纺联领导,以及来自院校、企业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座谈讨论中讲到,化纤行业目前面临很大的压力和艰巨的任务,中国棉花短缺且进口有限,而化纤产品既要提高品质代替棉花,也要在易染性、原液着色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以解决印染环节的能耗和污染问题,还要在纤维上体现阻燃性,以避免在后道处理中影响质感等,除此之外还要体现纤维的合理性价比以保证下游承受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指出,仿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产品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纺织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当下,棉花缺口问题却日渐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为缓解棉花等天然纤维的不足,业内对超仿棉的诉求日益强烈。在刚刚结束的2013中国国际纱线(春夏)展览会上,以"逸棉"为代表的超仿棉产品成为了行业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自被列入"十二五"纺织产品开发重点后,超仿棉这个概念越来越为行业熟知。再加上当前用棉难、用棉贵的现状,超仿棉产品出现的频率更是以超快的速度在增长。不可否认的是,超仿棉的出现顺应了市场规律,是纺织原料多元化的一种必然发展。超仿棉的出现,无论是对于棉纺行业、化纤行业,还是整个纺织工业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到底什么是超仿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真正意义上的界定,它更多的还是一种行业通俗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毛纺纱线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取得明显进步。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和各种化纤、功能性纤维广泛应用于毛纺纺纱系统中,原料的多样化为产品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结合超仿棉高导湿隔热性和棉纤维的亲水吸湿性,将超仿棉与长绒棉混纺,织造出超仿棉面料和毛巾,测试吸湿速干性、柔软性和质量指标,并应用在酒店布草上。  相似文献   

11.
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启动推进会召开8月16日,由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的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项目——"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启动推进会在北京召开,科技部领导对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做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各承担单位向联盟递交了专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纺织工业规划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作者认为在合理布局上要加速我国纺织工业上、中游产品,尤其棉、麻、丝、毛的纺织能力西移的步伐,使沿海经济结构调整空出位子,同时使西部纺织工业形成能力;在调整结构上要区别情况,根据沿海和内地、国际和国内市场的不同需要不搞趋同化;在发展化纤生产能力方面,不必自求平衡,利用国外已有化纤维原料和新型化纤资源,将有限的投入用于做好化纤抽丝及其深加工产品能力的发展。 作者建议,在规划中应打好三个基石出仗:1、培育完善纺织品市场体系;2、加速实现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并举、北棉南麻并行的战略;3、人才开发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3.
论坛上,“仪纶纺织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联盟”正式启动。
  仪纶是中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一代合成纤维,是仪征化纤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超仿棉产品。  相似文献   

14.
江苏、浙江作为东部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在纺织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被列入"十二五"纺织产品开发重点的超仿棉技术,也随着用棉难、用棉贵的情况,以超快的发展速度增长。在江浙的盛泽、长兴、王江泾等产业集群地,涉猎仿棉产品的企业发展情况如何?仿棉产品采用的是哪些技术?当地政府给予了哪些支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  相似文献   

15.
他山之玉     
日本:淘汰转移低层次产品 日本纺织界针对纺织品消费市场的变化,将差别化纤维称为高感性纤维,实际上就是设计生产出系列化的、在局部有突出优点的化纤,再通过现代纺织加工技术,将不同化纤的性能取长补短,生产出各式各样综合性能超过天然纤维的纺织品.日本化纤业的发展方向,已得到世界范围内消费者的认可,故日本化纤产品的差别化率早已高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王杰 《陕西纺织》2006,(4):53-54
1前言 棉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一直被视为最畅销的纺织品原料。由于其制成的纺织品有手感柔软、吸气透气、吸湿透湿性良好、穿着舒适等良好的服用性能,倍受人们青睐。特别地,随着人们对纺织品绿色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使作为天然纤维的棉纤维的应用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棉/毛、棉/麻、棉/化纤等各种混纺产品及天然彩棉、纯棉产品。而且,棉纤维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非织造布上(特别是个人护理产品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秉持“科技与时尚”的发展理念,是专业生产差别化涤纶短纤维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内先进的纺丝和后处理联合生产线。据该公司教授级高工孔彩珍介绍,德福伦主营细旦、阳离子、涡流纺专用的“德系列纤维”,发热、凉感、超仿棉等功能性及组合的“福系列纤维”,各种异形截面的“伦系列纤维”及原液着色的“丰彩系列纤维”等差别化纤维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闫文佳 《中国纺织》2014,(1):117-117
对于天然纤维,国内外的购买者都有着很大的忠诚度。虽然在纺织行业里,早就掀起了替代天然纤维的大潮,但不论是人造纤维还是超仿棉,虽然技术上和功能性上都有了质的提升,但很多消费者依然不买账。  相似文献   

19.
《纺织服装周刊》2013,(6):26-27
历经多年发展,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在超仿棉技术的发展方面,去粗存精,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走在了高仿真纤维到超仿真面料制品的新阶段。这些国家是通过什么途径走在世界超仿棉技术发展前列的?国内在超仿棉技术发展上情况怎样?存在哪些瓶颈?未来又该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东华大学教授王华平。  相似文献   

20.
用化学纤维做仿毛、仿棉、仿丝等仿真面料,舒适方便、价格低廉,很得消费者喜爱,随着层出不穷的新型化纤研制成功,仿真面料在各种服装上广受欢迎。化学纤维,特别是合成纤维在衣用过程中,虽具有较为优良的机械性能及良好的易护理性,但与天然纤维相比,在手感和穿着舒适性方面还存在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