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近参加第十次中法商标混合工作组会议,到了法国的名酒之乡干邑地区。这是一个一万人口的小城市,却有几十家酒厂,享誉世界的名酒:轩尼诗、人头马、马爹利、拿破仑、路易十三、路易老爷等都产在这儿。仅轩尼诗一个酒厂,年产名酒三千余万瓶价值300亿元,而现在存在酒库里的酒,就是四年不生产还可以卖四年。那就是说,一个酒厂的陈酒就达1200亿元。轩尼诗在干邑地区不算是最大的。人头马、马爹利以及路易老爷等酒厂都比它大,全市存酒超过一万亿元。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比这个数字更大的财富是经过几百年努力创造的名酒的牌子,今后  相似文献   

2.
名酒效应是市场长期形成的结果,但它不是一本万利的魔方。在名酒纷纷角逐中高档市场的今天,那些曾经驰骋市场的低档名酒早就不是市场主角,而它们身上的名酒效应已经逐渐弱化。不可否认的是,低档名酒的市场空间依然存在,大多数经销商手里都有一两个这样的产品。从消费状况来看,白酒市场价位以3~10元/500ml最为畅销,目前以尖庄、绵竹为代表的低档名酒主要集中在这一区间,而消费者对低档名酒的品质也是十分认可的。  相似文献   

3.
《糖烟酒周刊》2007,(14):10-10
尖庄、绵竹大曲、红高粱、洋河大曲等老名酒的低端产品价格空间已经十分狭小,提价也变得相当困难。这些老产品早已不是名酒企业的业务重点,更谈不上利润贡献了。但出于企业管理和市场需求等各方面的原因,名酒企业并未砍掉这些低端产品。近期又有经销商提议,名酒企业可以将其低端产品外包,由大经销商来负责全国市场的营销。这样名酒企业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专心做中高档产品,还可获得一笔稳定的品牌租赁资金。同时,可以借助外来资金和新鲜的思维提升这些低端产品的形象。就此问题,黑龙江凯健酒业总经理孙健和四川点石成金企业发展策划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戚海军提出了异议。二位从企业、经销商和市场等多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名酒企业的低端产品,历来是市场份额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名酒企业纷纷把重心转移到发展中高端产品上,对低端产品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了。2006年五粮液经销商大会上就明确宣布要缩减尖庄等低端产品的产量,并且明确表示不再支持经销商代理低端产品;汾酒集团在2006年缩减玻瓶汾酒产量并提高价格的基础上,也将通过更换品牌名称的形式实现品牌置换,达到缩减低端产品的目的,其他一些名酒企业也透露出了类似的意向。各种形式的缩减低端产品行为,是否会引发市场和消费群体的强烈反响,对名酒企业自身发展中的形象、市场等方面产生影响呢?本期“调查发布”栏目,就这个问题对经销商、专卖店、烟酒店、商超和一些消费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阻碍干酒和消费者“亲密接触”的到底是什么因素?很多经销商的答案是价格,认为过高的价格阻碍了干酒市场的发展。但是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低价干红并不旺销,相反,一些高端干酒却显得比较活跃,比如张裕解百纳系列、华夏长城年份酒系列。张裕解百纳在商超中最低价格都在60元/瓶以上,而华夏92在华南市场的餐饮终端的价格高达300多元/瓶。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低价干红不旺销呢?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徐景新经理认为:价格是干红旺销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近期笔者接触一些大型名酒经销商时,许多经销商坦言,现在名酒经销商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经营名酒利润已经非常微薄。  相似文献   

7.
于悦 《糖烟酒周刊》2005,(38):A0041-A0041
河北邯郸一位以金六福和名酒为主营产品的经销商以及江苏的一些经销商最近致电本刊,共同探讨在县级市场开设综合性的名酒专卖连锁的问题。经销商认为县级名酒专卖连锁是目前白酒经营中的一只螃蟹,也是有实力的经销商转型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经理是一个酒类经销商,原来一直在卖中高档酒,采取的是高毛利推动渠道的模式。2005年上半年,张经理发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逐渐出现分化,一方面高品质的高档酒继续盛行;另一方面物美价廉的简装酒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喜欢,光瓶酒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张经理代理了一个光瓶酒,但是和中高档酒比起来,毛利很低,张经理对此没有信心,感觉到茫然。本刊编辑部近来也收到一些经销商的信息,表现出对代理光瓶酒的兴趣。作为一个经销商,经营这样的低毛利产品,在操作上应该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9.
《市场周刊》2005,(11):47-47
聚酯切片行情3月15日小涨,半消光长丝级大聚酯切片市场的一般报价在11700元/吨左右(现款自提价),实际成交价在11600元/吨(现款自提价)左右,大有光长丝级的大聚酯切片市场报价今天在11800元/吨(现款自提价),江浙地区小聚酯切片(大有光长丝级)的出厂报价上升到了11600元/吨(现款自提价)左右,由于聚酯原料价格在高位运行,聚酯切片行情明显受到激励,  相似文献   

10.
范宽运 《糖烟酒周刊》2005,(32):A0004-A0004
鱼和熊掌岂可兼得?做名酒又想要丰厚利润是不可能的。名酒就意味着现金,可以迅速周转,自然不会产生太多利润。所以名酒不能和其他白酒产品比利润,要换一个角度来比。代理名酒除了能产生利润外,还可以起到带货、构建网络的作用,当然也可以打造经销商自己的品牌。名酒的这些功能在经销商发展初期发挥的作用比较大,但随着经销商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18日,“五粮液集团公司2003年经销商大会”在酒都宜宾召开。在2003年8月份,五粮液集团推出了新包装产品替换了在市场上流行近8年时间的老包装多棱五粮液,并且在整个产品的价格体系方面做出了大幅的上调,由此引发了整个行业名酒涨价狂潮。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以来,原本定位于“塔尖”部分的高端葡萄酒突然加速发育。成为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和整个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引擎。各个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端葡萄酒新品,并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产品进行重点推广,而高端葡萄酒的价格也一路飙升。从最初流行的华夏1992,出厂价在100~200元/瓶:到紧盯华夏92的张裕·卡斯特,出厂价在200元/瓶左右:再到近期流行的华夏葡园A区,出厂价在300元/瓶左右;最新还有王朝的木桶陈酿。出厂价已经超过600元/瓶(如上图)。高端酒,就在这种不断被抬升的产品价格中,夯实着提升起来的区隔界限。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高端酒一路加速进而高歌猛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糖烟酒周刊》2006,(28):10-10
从年初五粮液、茅台涨价之后,业界就一直在传下一个涨价的将是剑南春,然而随着一个个的老名酒、新名酒相继提价,剑南春的出厂价格却始终未动,市场一直处于控量之中。近来从各地市场传来消息,在一批商的努力下,剑南春的市场批发价格基本已经上涨了20元左右,控货取得一定效果,实际市场未涨先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黄佑成 《糖烟酒周刊》2005,(37):A0034-A0035
以前,经营名酒的经销商既能赚到大钱又能彰显实力、提升名气。那几个名酒厂家也过着“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快乐生活。但名酒现在的特点是不可能再让经销商爆发式的赚钱了,许多经销商因此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棵“梧桐树”。同样,难题也摆到了厂家的面前。  相似文献   

15.
抛出名酒振兴这个话题,已不再有新鲜感了,但市场总是在变化的。近一两年来,名酒市场的动向集中体现在名酒振兴和名酒涨价上。在我们的视野里,一些名酒企业陆续改制成功,并采用提价、收缩老产品、推出新产品的战略方针获得恢复性增长。但增长也是有差异的,并不是所有的名酒企业部找到了一条好的战略轨道,部分还只能算是一种虚假繁荣。在市场日渐区域化中,部分名酒的市场全国化好象还是个难题,依然备受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糖烟酒周刊》2006,(25):I0004-I0004
近年来在河北白酒市场上,板城烧锅酒的高档产品——“龙印”酒销量上升很快。尽管该酒在酒店价格高达300多元,但是销量不亚于全国性的高端名酒。“龙印”能够在市场上与国家名酒比肩而立,靠的就是卓越的产品品质。殊不知,板城为了生产出一瓶“龙印”酒整整用了15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黄佑成 《糖烟酒周刊》2005,(10):A051-A052
从我刊的调查情况来看,老名酒的一举一动,仍是经销商在市场上关注的重点。毋庸置疑,老名酒的酒质是好的,但却因为酒以外的原因,许多老名酒已经没有了名牌酒的昔日风范,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早已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不少老名酒这几年的变动都很大,比如企业改制、政策调整、主要领导的更换,而由此带来的一些起伏不定的市场表现着实让经销商有一种“看不透”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受进口铁矿石涨价影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已经调高其产品价格。宝钢在与国外铁矿石出口商谈判期间已经将第二季度的钢铁价格每吨平均调增了400元;武钢3月份的提价幅度在每吨200元左右;鞍钢也已发出通知,从4月起,该公司生产的冷轧板在西北地区每吨提价300元,西北以外地区每吨提价360元。  相似文献   

19.
王凯胜  王晓鸿  蒋慧萍  郭静 《糖烟酒周刊》2005,(29):B0002-B0002
兰州20元~50元之间的主流白酒产品多为地产品牌,如域酒、世纪金辉酒等,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在高档白酒市场的地位非常稳固,本地酒推出的高档产品销量普遍不佳。老名酒价位处于中低档和高档之间,存在拓市空当。最近,全兴、浏阳河正准备进入兰州市场,针对当地市场的特点。以及老名酒如何开拓市场。本刊经销商版邀请兰州市场运作比较突出的几位经销商嘉宾发表了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本刊记者连续接到几个寻找“光瓶酒”厂家的经销商电话。不少经销商告诉记者。他们对“光瓶酒”很感兴趣,想重点运作。其实“光瓶酒”大多都是低档酒,而经销商特别提出。低档的盒装酒还并不是他们所需求的。它们专门找的就是质量有保证的,10元左右大众消费的“光瓶酒”。难道价格低廉的“光瓶酒”也有发展机会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